学以向善
经常看到一些儒雅之士,在十分庄重的场合侃侃而谈:“读书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学会如何做人。”这当然不是什么创见,实际上,几千年来,从孔夫子起的读书人,主要的功夫就放在“做人”二字上了。做人的诀窍自然已被琢磨得浑圆剔透,但真正修成正果堪称善人者似乎并不多。那么,“学以向善”是培植道德的可靠途径吗?
千年教化
依靠读书修炼德行,是一个遍及全人类的现象。你只要看看,千千万万的教徒,手捧圣经或可兰经念念有词,无比虔诚,就相信此言不虚了。不过,如果有一个民族只想靠读《论语》一类的世俗之书进入道德王国,其热情历数千年而不衰,那就只有中国人了。
中国人至今坚信,德行是从书中学来的。也未必要博览群书,读圣贤之书足矣。更明确点说,读四书五经——至多加上它们的某些注释——就够了。一点没错,四书五经中充满了道德箴言,尽管篇幅不是很大,但字字珠玑,义高意远,足够你推敲琢磨一辈子。
试看随便挑出的一些警句: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隠,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
对于这些圣贤之言,不知今天的年青人观感如何,旧时代的读书人肯定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的,绝不可能有任何不敬的异议。平心而论,也看不出圣人的言论有什么明显的毛病,谁又会去无端挑刺呢?况且在秦代之后,非议儒家经典也是大不敬啊,非社会所能容。
圣人千言万语,无非是给世人定下一个道德标准,使其“做人”时有所遵循。大多数读书人似乎也确实心领神会,毕生砥砺修炼,以作孔门之徒为期许。然而,德行是一种高度实践性的东西,理论信仰与口头宣示都不易化为实际行为。而且,孔孟所树立的标杆之高,实际上已是圣人的标准了。孔孟本人是否已完全达到这些标准,史事漫远,无从考核。至于后世人,则肯定学成的少,有负圣教者居多。如果不是这样,古代社会就不致那样晦暗,那样恶行遍地,篡杀劫夺连绵不断。这方面史上证据不可胜数,且不去说它。值得提及的只是:恰好是一些著名的孔学门徒——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学习经典的标兵——德行有亏,例如一代大师朱熹、王阳明、康有为都不乏秽闻,不知是否有人能为他们彻底澄清?
因此,基于阅读经典的千年教化,其成就是令人失望的。
再蹈覆辙
客观点说,古代经典在纯化道德方面之所以成效不彰,并非完全是经典本身的局限。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古代士人之所以苦读经书,甚至皓首穷经,多半不是为了提高德行,而是为应对科举考试。这实在无可指责,谁能不看重科举这一获取功名的唯一途径呢?清末废除科举之后,读四书五经的热情岂能依然如故?“五四”扫荡孔家店之后,就更不必说了。在遗老们看来,此后似乎真正礼崩乐坏、洪水滔天了。这件事情太复杂,不去说它。我们感兴趣的只是:不再读经典,靠什么去实现道德教化呢?
事情的吊诡恰恰在这里:正是那些最坚决打倒孔家店的人,那些声称与传统彻底决裂的人,忠实地继承了那项最重要的古代传统,即依靠学习经典来重建社会道德。只是,现在不再用儒家经典,而是代之以新的经典——现代圣人的著作。这件事情做得如此大张旗鼓、气盖山河,远非昔日士子诵读孔孟之书的冷清场面所可比拟。现代读经不似儒生们的寒窗默诵,而是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且高潮迭起,甚至在21世纪还掀起了一次高潮,那就是震惊中外的重庆读唱讲传。不过,我并不认为应将读唱讲传归于薄熙来的发明,实际上,从延安时代开始这件事已经整整干了70年了,只是此前没有用这一名称而已。大读圣人经典的局面,想必天国中的孔夫子也会高兴:尽管他的书已被冷落——且不说最近又红火起来——,但他所开创的靠圣人之书传道扬善的事业,毕竟后继有人啊!
只是,今圣人的运气并不比孔圣人好些,实际上更差。学习现代经典的狂飙运动,并没有开启一个“人尽尧舜”的太平盛世,倒是铸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败德时代。“读唱讲传时代”有多少败德劣行,人们已说得够多了,且略去不提。至于何以至此,其一般性理由与古代经典不足以完成其教化使命的道理一样,下面还要细说;其特殊理由则是,现代经典的核心精神是“与人斗其乐无穷”,正是这一超凡脱俗的教义,彻底颠覆了孔夫子所倡导的那种“温良恭俭让”的中庸传统,在亿万人心中激发出挑战任何人伦大义与公序良俗的狂热,而其骇人后果已非笔墨所能形容。
这样一来,我们的文明史就有了前后两个“读经时代”,两者所崇奉的经典似乎完全对立,但寓道德教化于尊典诵经,则如出一辙,其效果也大体一样:不仅没有纯化道德,而且使道德沦丧愈演愈烈,后一时代尤其如此。今天的整体道德水平如何,少有人愿意作公开评论;至于实际感受,则任何经历了购物、就医、乘车、求职、诉讼、交友、婚嫁的人,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其真实性是不会有疑问的。
学能向善?
这就不能不提出一个问题:何以学习经典不足以使人向善呢?
是所学的经典不具有足够的正面价值吗?我们已经看到,两种性质上很不相同的经典同样效果不佳,总不能说两者都不足取吧。如果仅仅两个例子不足以说明问题,还可以考虑更多的例子,例如每日读可兰经的穆斯林善心如何,是人所共知的。可见,经典之所以不足以使人向善,其缘由主要还不在于经典本身。当然,如前面已提及的,坏经典更不堪问。
是学经典者的动机不纯正吗?这个理由更不靠谱。即使动机可用来解释结果——你知道并非总是如此——也只能解释一时一事,岂能解释众多人参与且历时长久、但对于使人向善少有效果的经典学习?
是学习得还不够——用一句现代套话就是:学习还抓得不够持久深入吗?这个理由用到古代读经显然荒谬至极;用在现代经典学习,却正是许多忧心于世风日下的正统人士的想法,他们正为此而大声疾呼呢。不过,这也毫无道理,极左年代的学习还要何等“持久深入”,那时可曾见到什么效果?那时的人确实比现在更循规蹈矩,但那不过是出于恐惧,岂为经典激发善心的结果?
既然这些全都不是理由,那就不能不承认,“学不来善”,乃是一条通则。从书中“学习做人”竟然如此无功可收,岂不费解?这就需要稍作分析。
从源头上说,似乎还得追溯到人天性中的善。善当然并非道德的全部,但肯定是道德的核心;修炼德性的主要目标,就是诚心向善。中国自古就有“性本善”与“性本恶”之争。其实这一争论并无意义,很简单的观察就会发现,无论善与恶都植根于人的天性,因而孟子与荀子两人都对错居半。从逻辑上说,“人人可以成尧舜”与“人人可以成桀纣”都说得通;但现实中,人们的道德面貌势必千差万别。造成这种差别的主因是什么呢?自傅里叶、孔德到马克思、韦伯等社会学大师的看法,大体上是一致的,即认定人是环境的产物。在每一特定时代与特定地域,具有支配力量的环境因素决定了人们道德面貌的主流状态;至于不可胜数的特殊因素所造成的个体差异,对于个人无疑是重要的,但不足以改变整个社会的平均道德水平与整体的道德倾向。看不到这一点而自命为历史唯物论者,是很令人不屑的。
如果认可以上观点,那么就得承认:人们是否向善以及向善的程度如何,主要取决于社会环境,而不取决于读圣贤书的多寡。从根本上说,“学以向善”只能是天真的幻想,自古至今从未成为现实,今后也不可能成为现实。与其徒然地动员人们去面壁苦读、学习做人,还不如作点改进制度、改造环境的实际努力。试想,如果你的上司与同僚都在肆无忌惮地捞钱,丝毫不必担心撞上某堵制度的墙,你还会很在意圣贤书中的谆谆训诫吗?今天贪官之多,如蝗虫般遮天蔽日,他们读的经典、学的文件车载斗量,还比老百姓少了去,但其心中的善何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排除读书对于塑造灵魂的作用;尤其不能排除,读书对于塑造某些特殊人物的巨大作用。但这并不能成为普遍规律;绝不可能通过发动一场学习运动来造就整整一代善人。
不要以为这只是空谈玄理的抽象分析,你完全可以诉诸很实际的日常观察。你不妨审察一下自己、你的儿女以及周边的人,其行为举止与处世准则究竟有多少源于书本!不错,每个人都在学习,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在“学习做人”,但多半不是向书本学习,而是向周边的人学习,向环境学习,而且多半是一种无意识的模仿,而不是君子们常常津津乐道的自觉的修身养性。干脆地说,这个浑浊尘世既不是柏拉图的学园,也不是朱熹大圣人的书院,没有几个人会意识到需要修身养性、学以向善,大多数人只不过是无所用心地打发着平凡的日子。但以为这样一来就必定普遍道德低下,世道崩坏,那倒是杞人忧天。
如果你完全没有听说过,某些非教化所及的荒野之地,恰好是有良风美俗的世外桃源,那就真是孤陋寡闻了。须知,社会环境中任何正面的因素,都会在大多数人心中悄然种下善果,尽管人们浑然不觉,但那教化的力量远胜古今圣人的千言万语。只是在这种意义上,“学以向善”才成为一种正面的人类经验。
无论中外的经验,都导向同一个结论: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与道德成长,潜移默化的环境影响远胜于刻意为之的道德教化。实际上,仅仅这样说还远远不够。应当进一步强调:不自然的、强制的“学习做人”,尤其是依靠一群德行低下的伪君子或猥琐小人去督导人们学习做人,不仅无益,适足以扭曲人性,妨碍正常的心智发育与健全人格的形成,其消极后果是怎么说都不过分的。胡长清一类的贪官,在事发之前大作廉政报告的故事,已经听得多了;这种场景对社会毒害之深,令人心寒。
我们的社会中有那样多的伪君子、寡廉鲜耻之徒、双重人格者,以致为贪官队伍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后备军,当然有许多复杂的原因,但不能不说与违情背理的教化方式有关。这条吊诡的因果链,能被自信满满的主事者注意到吗?
恭喜你!您的这篇文章入选 @justyy 今日 (2019-05-12) 榜单 【优秀的文章】, 回复本条评论24小时内领赏,点赞本评论将支持 @dailychina 并增加将来您的奖赏。
@justyy 是CN区的见证人,请支持他,给他投票,感谢!
Congratulations! This post has been selected by @justyy as today's (2019-05-12) 【Good Posts】, Steem On! Reply to this message in 24 hours to get rewards. Upvote this comment to support the @dailychina and increase your future rewards! ^_^
SteemIt 工具、API接口、机器人和教程
SteemIt Tools, Bots, APIs and Tutorial
*Join cnsteem Discord channel: *https://discord.gg/SnNaaYS
你今天过的开心吗?想一展歌喉吗?好声音@cn-voice欢迎你~如果不想再收到我的留言,请回复“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