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於網絡社群裡,二三十年的經歷

in STEEM CN/中文5 years ago

這一篇是我想用來整理自己的思路,讓我自己容易去走下一步。

BBS年代 - 進入別人家的感覺
1990年代,第一次接觸bbs,開始將家裡改頭換面,一個小小的地方 (280平方呎),住了一家七口,每人都有5呎10吋的身高,連媽媽也有5呎5吋。逼在一起時,竟然突然有一台電腦,更裝了一條電話線上網,更在半夜三更,手持一張bbs名單,不停嘗試連線與人交流。

這一個時間的網絡社群,是一種偷偷進入別人房子的感覺,而自己也在建自己的房子,試試加一個遊戲,試試加一個問答,更試試給人下載黃圖。

ICQ年代的網絡社群
15263910 當寫了 ICQ 三個字後,腦海裡突現浮現起這八個數字,好像已有二十年沒用,但又好像已經入了骨一樣。這一個年頭的網絡社群,只是不傳傾談,不停傾談,不停傾談。這一個年頭,我與幾位朋友開了第一家遊戲公司。當時剛剛成立,我負責商務及客服角色,我的ICQ 遲遲也不願意升級,因為只有 2002版是無限人數。當年有雜誌來到我家裡訪問,拍下一張ICQ圖,那時我的ICQ人數是20000+人。這成了我開始第一個網絡社群。

這一個網絡社群,主要是解答各玩家問題,與一些玩家傾談戰略。(因為我們也是遊戲內的一員。)

這是我們當年的一套網頁網絡遊戲,而這個便是我當年的星球。不知有沒有我們以前的玩家呢?

討論區年代的網絡社群
人多了,話題多了,更有一些東西希望有長遠的價值,慢慢出現Discuss 的架構,開始組建討論區式的網絡社群,讓大家也可以有不同的權重,也可以成為版主。突然覺得自己好像組建了一個小社區小王國。這個時候,工作好像是副業。經營網絡社群才是重點。

慢慢想著要「更多分類」,要「更多內容」,要「更多專業版主」。

這一個年代的網絡社群,完全是由話題及資訊為核心,版主是其次,會員排在最後。

Facebook出現的網絡社群
facebook可以算是打著 web 2.0 的代表性項目,以人為中心。我剛剛加入時是2007年。當時每天都在facebook,目的是為了遊戲宣傳推廣,更與不同項目做合作。原因是facebook 的使用者黏度很高,互相交流是,其實有一種「偷窺」及「八卦」的感覺。

沒有了討論區的內容為主話題,而改為以人為主的話題。在這之後,慢慢便有網紅及自媒體的爆發。

自媒體、Youtuber及網絡創作人
十年前的階段,有人在討論區寫作,有人在facebook做創作,也有人在 Youtube 如真人Show一樣的分享。當任何人都可以累積粉絲時,素人便可以慢慢抬頭。不論是用他自己的創作、三觀 或 無聊搞笑分享。總會在網絡上找到同好的朋友。

我們沒有勇氣去做真人Show,故沒有做Youtuber打算;也沒有創作能力,故也沒有去當網絡作家的打算。但卻喜歡建立網絡社群,故此最後選擇做facebook 專頁,可以透過一個大粉絲群,與網絡群體傾談對話。

雖然自己經常覺得錯過了Youtuber的輝煌時期,常會想著「會否可惜」。但是,最後發覺,其實 facebook 的專頁社群是最適合我們。可以一邊交流一邊分享。最重要是看到網友們透過Share 表達認同您的想法時。內裡有一份難以形容的滿足感。

移動網絡的社交關係 - Whatsapp、Telegram、微信及Line
移動網絡出現後,社交平台也變得碎片化,曾經可以每晚用四至六小時對著 ICQ 傾談打字。至每天想盡方法拍片影相 Post 上 facebook 呃 Like。

但是,當在移動網絡時,卻成了訊息「可即時回覆」或「只讀不回」。

與以往有很大的分享,ICQ年代,好像一定要回覆,要不然那一朶花花會很煩擾。Facebook年代更好像要人like 我又 like 或 share,要不然會有一種 Out 了或不合群的感覺。

但是在移動互聯網後,卻是可以選擇「已讀不回」,很自我。我想選擇何時回覆便何時回覆。

而手機上也有大量不同的群,更有大量不同的社交通訊App。不能不讓我「選擇」去回覆與否。

區塊鏈平台的社交關係 - Steem, Matters 與及其他DAPP
我大約使用了十多個不同的區塊鏈社交平台,一來自己喜歡這一種以「文字交流」為主的社交生態;二來自己喜歡在網絡上設立互動空間。而加入區塊鏈的觀念,卻讓我與以往各個平台有很大的分別。以往各個平台,我都是「One to Many」。很希望一個內容有很多很多很多很多人看到。故此,剛剛踏進區塊鏈平台時,突然發覺「為甚麼讀者 / 瀏覽者這麼少」,「我有沒有方法令到社群擴大」。

經過兩三年時間,我所感受「區塊鏈平台可以做得大」,但與以往不一樣,不是要平台大,而是要平台幫助內裡的博主成功。

在區塊鏈平台上,除了博主 + 內容 + 讀者外,還有一樣東西是「Token」,這個Token有如獎勵打賞,也具有寫入區塊鏈的價值。我初初加入時,常在想怎樣令到所寫的作品很爆,「抄熱門作品應該爆紅」,「寫最新時事或娛樂新聞一定爆紅」,「做奇奇怪怪搞笑事一定爆紅」。但是,原來不是這樣。

當我加入了多個區塊鏈內容平台後,發覺完完全全推翻以往的觀念,不是以作品為主,作品只是幫助其他人,容易去認識一位博主。因為每一個點贊都包括了Token的價值,故此內裡包括了別人對自己的「欣賞及要求」,待在區塊鏈平台一久,慢慢會覺得要做一個「更好的自己」。

慢慢地,自己從「尋求爆點創作」,變成「與一班人一起成長」。

我嘗試過多個區塊鏈平台,心態上是想找一些適合自己的項目可以「超長期待在那裡」,可能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因著有區塊鏈的永恆價值光環,更想與一些群體建立長遠的友誼及關係。慢慢發覺,不是「One to Many」,而是更多的 「One to One」的傾談交流。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仍視為這些平台為過客,但是,我待在 Steem 已有兩年時間,不長也不短。昨天晚上,經歷了 STEEM一次「離婚事件」,一條 Steem 鏈,變成 Steem 與 Hive 兩條鏈。

整個晚上甚為混亂,原因實在有太多東西綁在一起。經過昨天後,不論是人脈、作品及區塊鏈也要分道分家。表面看,好像很令人婉惜,狀況會如一盤散沙,很大機會會樹倒猢猻散。

但是,神奇的事卻出現時,分家後,兩邊的人更加團結,更加內聚,更加投入,更加付出。沒有一種會因為分家而倒下,反而更自發地發覺及解決問題。

這一篇我只想記錄一下自己的思路及一些經歷,因為這兩週在設計機構的 Patreon 社群,想有一處地方,整理自己過往曾經做過的網絡群體,與及從中抽出成功因素及失敗經歷。Patreon 社群與以上各項完全不一樣,每一位加入者都是月費付費用戶,他們有著更長遠的期望,與及希望持之以恆的新鮮感。

始終做了二三十年網絡社群,其實不怕沒有長遠的分享主題及內容。現時主要考慮是,如何透過Patreon模式,不是視參與的人為粉絲 及 為讀者。而是參與的人,有如同行者一樣,走一條兩三年,甚至更長遠的路。

本文首發 於 Matters : https://matters.news/@DrThankYouC/%E5%80%8B%E4%BA%BA%E6%96%BC%E7%B6%B2%E7%B5%A1%E7%A4%BE%E7%BE%A4%E8%A3%A1-%E4%BA%8C%E4%B8%89%E5%8D%81%E5%B9%B4%E7%9A%84%E7%B6%93%E6%AD%B7-bafyreiezwi4ubhi2z476vzv63n3nnm33sk7jfq3vezefv7juaj3qxs4m4m

Sort:  

Have a witness !BEER

米高阅历丰富👍5⃣👏

 5 years ago 

看来,米高哥比我还早接触网际网络,我只在ICQ时代才开始,拍拍~

學生時代,甚麼都想試.... 現時,缺少了那一份心

錯過youtuber, 可以考慮當pornhuber! 你出片我一定支持☺

力不從心。
或許在二十、三十年後,六十七十歲時,約炮18歲。

Support your post (by ACTNEARN Token)
Thank you for sharing, Nice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