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幸福吧!
如果你热衷于聚敛财富,会有安贫乐道的人讥刺你庸俗贪鄙;如果你追求小家庭的天伦之乐,会有人耻笑你胸无大志;如果你醉心于猎取功名,会有人鄙弃你是世间俗物。但如果你不堪世间的讥讽,放弃所有这些寻常追求,那么,你就无缘大多数人孜孜以求的尘世幸福了。高人给你指点的人生正道是什么呢?为高尚理想而奋斗!一个所有人都倾心高尚理想的世界,将很美妙吗?
君子小人
如果要在这个世界上找出一个最讲究君子之道的国家,那么就只有中国了。至少从孔夫子时代开始,我们的先人对君子推崇了数千年,“君子之道”也被锤炼了数千年,都已经成世间极品了!
在恪守君子之道的同时,我们的先人还有一个处世宝典,那就是无所不通的两分法:任何事物都应被放置在另一个事物的对立面,才能真正体现其存在——这意味着,我们的先人还在数千年前就发明了矛盾论!那么,君子的对立面是什么呢?每个人都知道是小人!倘若没有小人,君子就不存在了。据此论道,你可以写一篇上等的哲学论文;其中的道理,在我们的先人看来几乎是妇幼皆知!
“君子——小人”这种两分法,已经推行数千年了,一直长盛不衰,至今犹存。就是对于君子、小人的界定,今天也仍然谨守古代的传统,坚持着如下定义:
君子怀志,小人逐利。
当然,现代表达需要作点改进。例如,“君子怀志”的现代表达应当是:心怀远大志向之人谓之君子。
君子与小人显然处于不对等的地位;“君子与小人互相否定”这种说法,不可能成立。首先,小人不可能否定君子,理由在于,对于君子的处世规范、德行、理想等等,小人几乎不了解、不关心、不在意,何谈否定?与此相反,对于小人的种种表现,君子是放在心上且看在眼中的,而且,也不忘经常品评,用以规范世人,防止世人坠入小人之境。这样,在君子看来,“志行高洁”与“计功逐利”就成了不可同日而语的人生两途。而对所有这类妙不可言的高调,小人则毫不介意,也未必能理解。
今天,仍然有不少慕古之人,聚集在“国学院”或者“读经班”中,到故纸堆中去寻找“微言大义”,以图有所发现。而我则坚决劝告这类好古之人,不要太当真。包括孔夫子在内的古人,其所谓“青云之志”,说起来当然好听,其实也是内容贫乏的空洞之物,并非现代人大发“慕古之豪情”的对象。试想,古人眼中的世界那样狭小,古人的视野那样偏狭,古人的认知就不能不停留在原始肤浅的水平,拿什么去填充朦胧想象中的宇宙框架呢?
至于小人的世界呢,那就现实多了,太史公的一句话概括净尽: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仅仅用一个“利”字,就道尽了“世道”。以此绘出的古代世界的画面,你能不相信其真实性吗?我相信,这并非只是小人的看法,多半也是君子的看法,只是君子不愿直说罢了。
世人皆浊
我记得,在1950年代有“厚今薄古”与“厚古薄今”之争,像梁漱溟、张奚若这些学界元老都被卷入。这种争论当然不会有什么结果:既然大家都知道大人物极力主张“厚今薄古”,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我则根本不在意他人主张什么,只坚信自己是顽固的“厚今薄古”派。我的观点很简单:
古人想什么,今人大体能理解;今人的想法,古人多半不知所云!
这就从根本上确立了历史进程的方向:由古往今!
基于这种信念,今天的研究者就有足够的自信,能够解释古人的行为,说明古人的行为模式在历史长程中的地位。
说多了,回到正题。
已经说到了“小人逐利”。“逐利”岂止是小人的事,任何人都逐利,因此“逐利”是人性的本分。在这一点上,似乎很难说今人比司马迁了解得更多。不过,今人毕竟站在一个更高的观测点上,因而不能不有更大的视野,也就达到更透辟的认知。
站在现代的角度,我深信无论人类学家还是社会学家,观察的起点都会超越人类,而追溯到动物界,而且确信,动物的行为是由利益驱动的。如果不是这样,动物根本不可能存在,更不可能进化到今天这种模样。远在达尔文时代,就确立了一个结论:人类属于动物界,不过是动物界的一个特殊部分。无论达尔文如何因此而遭人痛骂,今天还是没人完全推翻他的结论。
既然如此,人皆逐利,就没有什么好回避的了。对此,我不可能增加一丁点儿新思想,仅仅想换一个更简短的新词:
世人皆浊!
如果你突然想起后面应当还有三个字“我独清”,那么我就不能不大声拒绝:岂能独清!整个世界都没有“独清之人”!
尽管如此,还是不能不有更多的话可说。
首先,说“世人皆浊”,仅仅等同于说“世人普遍逐利”,丝毫不意味着此中有什么“浊”的意味!我仅仅肯定了一个事实,不作任何道德评价,因而就没有清浊之分。
其次,同样是逐利,投入的大小、热情的高低等等还是可能相差悬殊,不可一概而论。
更重要的是,人的追求是多方面的,并非仅仅逐利而已。唯有进入这一层之后,人类才脱离动物界,这是后话。
逐利建造文明
古人的传统看法,当然不利于逐利者。但联系于文明进步的如下看法,就大大有利于逐利者了。
已经说到,逐利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界存续的前提。这样,对逐利的估价已经够高了。现在则要进而指出,还没有说出“逐利”应有的高度呢。实际上,逐利的作用并非仅仅保证人类存在而已,更在于用以建造文明!
“文明”当然是无人可低估的好东西。问题是,文明的存在与发展真的有赖于逐利吗?逐利这种“污浊之物”不会在“文明之花”这种光鲜的事物上投以某种阴影吗?
文明之需要逐利,一点也不夸张。
文明之花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正是人类世世代代一点点累积起来的。在这个积累过程中,每一步的添砖加瓦都涉及个人的物质利益,包括那些被许多人不屑一顾的微末之利。如果没有逐利,就不可能有构建文明的热心参与,文明的生长也就中止了。
如果没有逐利,就没有人类的永无止境的贪婪,就没有对人世间种种花样翻新的新事物的追求,就没有层出不穷的创意,就没有文明史上的种种改进,恰恰是这些改进在推进文明!
如果没有逐利,就没有知识积累、技艺更迭、艺术创新等等方面的无止境的竞争,就没有精神文化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就不再有精神文明的发展动力。
上述的一切都昭示了,逐利是建造文明必不可少的人类行为,这是人类文明史所提示的认知,与“逐利”这件事的形象与评价无关。
既然“逐利”乃建造文明所必需,那么“逐利”的营生,就不再是个人小事,简直不无崇高感了!
粪土上的鲜花
最普遍的误解是:逐利与道德互不相容!恰恰相反,道德正是借助于逐利生成。
说及道德,你想必准备着无穷无尽的赞美,一股脑儿抛出:道德岂不就是毫无保留的赠与、奉送、割股噬君、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如果是这样,这个世界上很可能就不会有道德了!道德并不要求你为了某个偶像(皇上、集体、人民等等)献出自己的一切;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这个世界就无法存在了。道德仅仅要求你,在“利己”与“利人”之间保持适度的约束与协调,以达到为社会所认可的标准。在这种意义上,道德不仅为人们所乐见,而且必定是大多数人认可的行为准则。
这样,道德就不可能、不要求排除逐利,不过是要求逐利在一定规则与限度内进行。这样的道德只能来自于逐利的实践,而不是来自某个“道德高阁”。逻辑上很显然,只有一个每个人(至少是大多数人)有权利自由逐利的社会,才可能产生一种互惠的道德。
要求一部分人“无私奉献”的社会,只能有野蛮的道德!
眼明手快的你,很可能一眼就认了出来:这不就是“资产阶级道德”吗?这哪能行,要的是真正的道德啊!暂不说真正的道德如何,我只知道,容许所有人都有自由逐利权利的道德,实在有益无害,完全合符一个文明社会的需要。至于是否称之为“资产阶级道德”,并不重要。被教科书训导出来的人,不免会说:“资产阶级道德”就是欺诈、霸占、不劳而获、男盗女娼……,这些当然不免出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如同它同样出现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一样,但那不是资产阶级道德!如果资产阶级道德就是如此,还能建造一个堪称和谐、仁厚的文明吗?今天,任何有西方经历而不抱偏见的人,都会承认:现代文明不失为合符人类理想的鲜花!
可是,你依然喋喋不休:可惜鲜花生长在那个肮脏的粪土上!你所说的粪土,无疑指你不看好的“逐利”。那么,我倒想建议你去试试,找一块不言利的干净土地,培育你理想中的道德鲜花吧。
追求幸福
逐利无非是追求利益。那么,利益是否是人类谋求幸福时的唯一追求呢?可以有下述两种回答,它们在形式上互异而实质上相同。
仅仅狭义地理解利益,即涉及衣食住行的物质利益,或者可与财富作等价交换的利益,这种意义上的利益当然仅仅是人们最低层次的追求。除此之外,人类还有许多更高等级的追求,其主要者如下:
地位——包括官阶、衔级、爵位、封号、身份等等。地位可能依据一定法律、规章等正式授予,亦可能依据习俗、惯例非正式地获得。地位可依其稳定的程度区分为不同等级,最上者终身不变,甚至可以是世袭的;最下者是临时的,例如随职务的去留而变的地位。
声誉——因其成就或者表现而在一定范围内获得的肯定评价,包括表彰、奖励、称号等等。声誉又可以分为两类:硬性的声誉表现为某种正式授予的荣耀,它有某种官方授予物作为凭证,例如奖品、奖证、勋章等等;软性的声誉则是来自于一定年代与一定人群的口碑,它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却同样可能具有巨大价值。就是清末那个疯疯癫癫的乞丐武训,以其献身义学而赢得巨大声誉,岂不远远超过许多学界巨子!
超脱——财富、地位、声誉都是人人可欲的好东西,少有人拒绝追求。但这些东西多半来自于“闹市”,对于一个生性喜欢清静、闲适、自由自在、与世无争的人来说,就未必是最值得的追求。一些人的最大愿望恰恰是摆脱熙熙攘攘的喧闹,排除名利场中永无止境的争强斗胜,甩脱那些烦人的名气拖累,只求六根清静,不受打扰地率性而生,修身养性,做一个不为凡尘所累的超脱之人。
财富、地位、声誉、超脱,就是在这个凡尘滚滚的世界上,人们可能选择的追求目标,这些追求都可能带来实实在在的人生幸福,因而成为追求幸福的人们考虑的对象。不同的人,对于不同的选择,肯定有不同的感受与评价,既不可一概而论,亦难以判定高下。对于这种高度个性化且个人化的选择,现代文明容纳最宽泛的选择自由,是理所当然的。至于你能否从自己的选择中得到幸福,那肯定是普天之下最难回答的问题,就别去追求过分的自负,乃至自诩有释众人之难的这份睿智!
@ancient-light,
This is a fascinating explor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through a modern lens! I particularly appreciate your insightful take on the "君子 (gentleman) vs. 小人 (small person)" dichotomy and how the pursuit of "利 (profit/benefit)" is not inherently negative, but rather a driving force behind civilization itself.
Your argument that "世人皆浊 (all people are impure/pursue self-interest)" is a bold statement, yet you cleverly reframe it to remove the moral judgment, suggesting it's simply a reflection of human nature. I love how you connect this to the building of civilization, arguing that the pursuit of individual gain, within a framework of morality, actually fuels progress and innovation.
The section on "追求幸福 (pursuit of happiness)" is also brilliant. It acknowledges that wealth is not the only path to fulfillment, and there are multiple forms of happiness to seek in this world.
This post is thought-provoking and challenges conventional thinking. Readers, what are your thought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rsuing self-interest and building a civilized society? How do you define happiness and what paths are you taking to achieve it? Let's discu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