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蠢世界steemCreated with Sketch.

要成为“人类公敌”很容易,只要放肆诋毁全人类就可以了。例如,若说全人类都愚蠢至极,你还能不成为人类之敌!再狂妄的人也不至于出此狂语吧。但现在偏偏就要当一回“人类公敌”,我就是认定:全人类都是蠢人,当然自己也不例外。尽管如此,我对世人却无半点恶意,不过是说出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罢了。其所以如此,是我断定每个人——包括天才在内——对世界的认知,大部分是虚妄或者不可靠的!不认同于此吗?不妨在夜深人静之际,审视一下自己的种种认知,你能有完全的自信吗?

常识中的愚见

直说“张三李四的愚见”不容易,没有人能拿得开脸面。但泛泛而谈平常碰到的愚见,就无挂碍了。唯一可能的麻烦是:我说出来的一条愚见,你可能偏偏认为那就是一条真知灼见,岂不顶牛了?这没任何问题,或许争论正好可以澄清是非!倘分不出是非,那么,你我之中必有一人持有愚见,岂不恰恰证明愚见之多!

说“常识中充满愚见”,岂不意味着,平常听到的谈话都是“蠢话连篇”!正是这样,下面数例就颇能说明问题。

有人说:“现在菜价如此之贵,官员们为什么就不管一管?”十足的蠢话!如果在40年前这样说,倒是不错;但那时你敢说吗?今天你或许敢小声说,却话不对题。官员哪里管得了菜场?权力不很大也没有特供的官员,多半自己也在为一日三餐太贵而发愁,他还能跑到菜场去命令菜贩降价?就是有善心的菜贩也不敢降价,因为菜价决定于市场,而不决定于某一个人。你可以批评官员“经济管理不善,调节交通运输不当,土地政策考虑不周”,这些都不是蠢话,是否有人听那是另一回事。唯独说什么“官员要管菜场”是蠢话;今天的官员即使想管,也不知从何管起啊。

有人说:“我们在经济上吃亏,就是将好东西都卖出去了。”胡说八道!不卖好东西,难道专卖差东西,那有谁要?美国人连“波音”都卖出去,照你的意见就应当自己全留着了!你的高见在前清及毛时代都是好主意,但今天就不行了。今天任何一个国家的朝野都只信一条“咒语”:贸易!除了准备好东西卖出去之外,再无别的富国之道了。当然,这种话对朝鲜人说可没用。

有人说:“中俄合作实干就是了,公开说出来就不好。”说这话的人一定还生活在上世纪,今天是什么时代了?说话者哪能不知道:今天是信息时代;但在实际场合就置诸脑后了。一个国家的外交行为,又不是什么密室私语,那么大的动静,岂能将全世界当傻子?今天国际情报界的顶尖技术到了什么水平,不知道的恐怕就只有颟顸的天朝官员了。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种种策划,布林肯的了解程度,肯定远远超过许多中俄高官,你如何能装傻?

有人说:“美国人的唯一优势,就是它能无限制地印制美钞。”这是包括央视主播在内的大多数中国人的看法,这种看法坚持了数十年而不见衰,也没有任何专家出来澄清。稍有逻辑推理能力的人都能明白:如果上述说法成立,那么中国最简单的“富国之道”就是:央行大量印制人民币就够了!货币确实不是简单的东西,目不识丁的人当然理解不了货币现象。但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不知道“货币”这张纸如何具有市场价值,实在太难以想象了。

这一类的愚见,也不必说得太多,每天带耳朵听就足够了。

精英的愚见

说精英——例如胡鞍钢、金灿荣——的愚见,当然有冒犯之嫌,但说不定也会被人视为“恭维”;在千百万人中单单提到谁,这件事本身就是莫大的恭维了。如果说到精英的某条愚见,精英本人恰好认为是高见,岂不正好扩大了该高见的影响?

胡鞍钢最影响深远的一条意见是:中国经济早已超过美国,稳居世界第一了!其所以还不能被全世界普遍接受,只是因为在统计方法上的分歧所致。我毫不怀疑,胡鞍钢一定仔细论证了他的结论,绝不可能是信口开河。如果你推想,我会以同样的精确性去反驳胡的结论,那就错了——我完全无意做这件事!我只是提出一个问题:胡是不是太低估全世界的经济学家了?如果全世界的经济学家齐刷刷地误判了中国的经济成就,而向来尊重经济学家的市场也会误判全球经济,因而市场的反应会严重偏畸;特别,会大大高估美元。这样的事,一时尚可,长期维持就十分荒谬。胡鞍钢能够解答这一难题吗?

金灿荣的最振奋人心的意见是:武力打下某块地方只是“分分钟的事情”。对于这句话本身的对错,我不作判断;那或许是一个有趣的学术问题,那种领域是专家们的领地,局外人还是以不进入为好。我现在关注的只是:作为一个大专家,发表这种意见是否能表现出智慧。金先生如同其他专家一样,都是“意见市场”中人;他想必也知道,意见市场也如其他市场一样,服从市场规则:一旦失去诚信,就会丧失市场价值。而金先生所言,恰恰会给诚信带来硬伤,那种话是任何人都不敢说的啊。金先生也是深谋远虑之人,还是保住那市场份额,留着多用几回吧,轻易丧失殊为可惜。

大人物的愚见

大人物的本钱是无限的,根本不必担心一两次失言而失去本钱,因此往往收不住话匣。但说过了也是亏损巨大的。

“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这句广为流传的名言,早已成了经典。如果能让时间倒流,或许会以某种幽默宣布撤销这句话,或者稍作修饰,以增加其智商含量。原话的是非对错其实都不是很重要,也不会有太多的人认真去分析。真正要紧的是其中的逻辑:“凡什么……要什么”这种逻辑,真正令人恐怖,它是一种地道的绝对主义,而将话说绝了,就没有人能付得起历史的代价。

“中国有8亿人,不斗行吗”——如果说,上一句在逻辑上担了巨大风险,这一句则没有任何逻辑;无论我如何反复寻找,都没有发现逻辑的影子。“中国有8亿人”,没错;“不斗行吗”,逻辑上也没问题。但两句接起来就不行了,这正是“逻辑”这种玩意的讲究之处,凡搬弄文字之人都绕不开逻辑,大人物也不能幸免,奈何?

“将所有这些事情都做起来,非死一半人不可”——此话的无以复加的恐怖就不说了。值得关注的还是逻辑:为什么做这些事,就一定要死一半人呢?其中想必自有深奥道理在,但没悟到这种道理的人就只能埋怨逻辑不通了。

读什么书?

没有人怀疑,愚智与读书有关。于是不免要说到读书。

观察某个孩子,看他将来是否聪明有为,有人主张不妨就看他在读什么书。我起初深不以为然,以为这未免太武断了;但后来也觉得不无道理,或许真是一个观察人的切入点。

首先看看历代先人读什么书。不要说古代没多少书可读;我敢断言,先秦人的阅读面绝对比我们广:那时的人只要愿意,可以读遍“诸子百家”,根本不必担心有什么禁书是不能读的。那时的人也特别好学,读书风气之盛,或许还胜过今天。那种好学之风得到了深厚的回报,先秦年代人才辈出,是任何稍具历史知识的人都承认的。

在秦始皇焚书之后,这种局面为之一变,就是想读书也无书可读了,致使后世人不能不哀叹“刘项原来不读书”!但也使更后的后世人得了教训:干大事者未必要读书!干成了大事的老粗确实大有人在,首屈一指的就是朱元璋。但以朱元璋这个样板来教诲后人,就太可悲了,因为朱的理念与事业都不足取,他建了一个最烂的王朝!

古人倒未必不爱读书,实在是太爱读书了,可惜大多数仅仅读那些“应考”之书。概而言之,古代读书人大体上就是读两种书:其一是五经四书,相当于今天的经典著作,它们是官方指定的政治教科书;其二是历代儒者解释五经四书的书,相当于今天的“教辅读物”。千余年来都在读政治教材与教辅读物,以备“科场一拼”,就如今天高考一样。我们的先人有多可悲可怜,就不必说了。你还能抱怨古往今来人才太少吗?

尤其可悲的是,这个读书的故事还没有完,一直延续到今天。今天可读之书自然增加不少,主要是“数理化生”之类的科学读物。至于人文方面,就没有什么好说的,还是数千年的传统模式:政治教材加教辅读物。这些再加上“数理化生”,构成今天学子们的标准精神食粮!可不是叫你白吃,每一样都是供备考之用。在这一点上,真是古今读书人共命运啊。

就其基本精神而言,我们的数千年读书史就是如此;简言之,就是读“教材教辅”,一直读到发疯的地步!不要以为这是什么过甚之言,一点都不夸张。古人如何看待他们读过的那些书,没有体验,不敢随便说,以免有辱先贤。至于今人,大概许多人都听说过了:毕业生在他们高考之后将他们的书——数载寒窗的忠实伴侣——付之一炬,让熊熊大火烧去他们的满腔怨恨与厌倦!

那么留下来的是什么呢?是聪慧还是愚昧,是创意还是凝滞,是开放还是封闭?留下来的是你寄予厚望的智慧的一代吗?

互联网来啦!

说中国是礼仪之邦,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认可;但说中国是读书之邦,我认为毫不为过,尽管刚刚说了我们读书史上的许多短处。且不管读什么书,有许多人与书结缘,这总是事实。就是对读书深恶痛绝的贾宝玉,你也不能说他与书完全无缘。

但这种缘分看来很快就要到头了,我们正以史上空前的速度迈向一个无书时代,不是因为禁书毁书,也不是因为厌书弃书,而是因为另有宝贝夺书之爱,它就是互联网!

今天互联网如何,已经众所周知,不必去说它的前世今生。

此处关注的只是一件事:任何人一旦进入互联网,就出不来了!进入者只是赶时髦的“新新人类”吗?否!所有人都被实实在在地 “一网打尽”!古人在形容书的好处时,编出以下谎言来蒙哄世人: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今天无需任何人为互联网编故事,互联网的魔法已经尽人皆知,用一句话说就是:

互联网中有一个无所不包、千姿百态的世界!

逻辑上,这句话已经足够;但其解释力则依然不够,需要补充一句:无论求知还是猎奇,你的欲望都能够在互联网上完全得到满足!

既然如此,夫复何求!

但读书人仍然不忘自己的本分,不能不关心一件事:互联网会毁了读书人的终生追求吗?或者,互联网会使那些荣耀无比的读书世家荡然无存吗?

回答初看起来会使你备感意外,而实际上却应在意料之中:

互联网将成全你的所有意愿,即使初看起来与互联网毫不相干。

这岂不就是前面所说的:互联网将满足你的所有欲望吗?岂止是仅仅满足读书的欲望而已。而且,唯有借助于互联网,你的读书理想才得以在无比扩展的深度与广度上实现。

这就不必多说了,更多的细节自己到网上体验去!

从本文的角度看,我主要关注一件事:

互联网将使这个世界更智慧,还是更愚蠢?如果答案是后者,那么本文一开始就关注的问题,就无望解决了。

坦率地说,我无法给你一个既干脆又满意的回答。

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就智慧的得失而言,进入互联网的人将呈现出极大的多样性,不可一概而论。极而言之可以说:

互联网将既孕育天才,又误人子弟。

一切都在两可之间,岂不正好符合中国传统的“两分法”思维!对于不能以此为满足的人,或许下述说法是一种慰藉:整体而言,一个有互联网的世界,将是一个更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