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工哲学(30)|直栏横槛,瓦缝参差

in #cn5 years ago


题记:杜樊川有诗曰,“何处人事少,西峰旧草堂。后岭有微雨,北窗生晓凉。”


四年一次的2月29日,过得此日,明天就是新的网络生态了。日前有老友来问我,说在微信公号上连发三篇文章都顺利通过了,但过不多久就阵亡,有什么办法可想?

我说大概无法可想,就像我们一向说的撑杆跳高,裁判总是最后的赢家,而运动员总是在横杆前的失败者。两周前,瑞典的Armand Duplantis已经越过了6.18米的高度,我一向觉得他能跳这么高,就和Armstrong先生可以在月球上行走一样,都是靠着Arm比较有力气。不过在6.20米前,再强大的臂力也暂时无法逾越。

于是我们的话题转到最近大热的“网络事工”和“网络宣教”上。我对此的看法大概两点:

第一,应当选择好自己的目标人群,不要贪图展开面和订阅者的多少。

要维持自己的写作风格很不容易。稍有不安静的心,就容易随从那些看来热闹的“头部公号”追逐热点去了。但追逐热点的代价很可能是在热点中失去了自己的风格和写作兴趣,变成了泯泯众人中一个毫无特点、可有可无的自媒体而已。

即使不刻意追求热点新闻、电影评论等,一个公众号的订阅者多起来,也往往会裹挟作者写一些讨好的文章出来。这里显然有两类不同的、但是很大程度上重合的公众号:为了自己而写作的与为了读者而写作的。

我希望为了同好而写作,也就是介于为自己和为读者写作之间。我的目标不算明确,但对于什么样的读者不是我的目标,还是相对来说明确。即使这样,也有些读者开始渐渐给我一些压力,希望看我写一些顺着他们口味的文章。要保持独立性是很难的,或许是有限的人类无法做到的。

但无论如何,我还是按照自己的爱好来写文章,就像‘若水漫海’的海南评级第一次将我的公众号评为“翻译类”时,我在票圈略微抗议了一下。(嗯,这小子最近没更新,大概撑杆不够长了)。

第二,我乐于看到多样性的“网络事工”和“网络公号”。

我的老师DR. Roy King一向教导我们说,神造万物各不相同,神造宇宙无边无际,无论是精巧还是规模上,世间每个人都不一样,世世代代也没有重复——多样性是神彰显其智慧、荣耀和主权的基本方式之一。无论神学、宗派、教会、个体,多样性都是保证整个基督教信仰健康发展,适应环境(文化、政治、地理等)变化的必要保证。

虽然有许多基督教的公众号我不大会经常关注,但多样性仍然是极其必要的。无论在网络上还是在地方教会的治理上,我都希望自觉地维护一点自己的特点,尽量保存一种相对独特的形式,也想办法探索一条较少有人行走的路线。实际上,整个“事工哲学”系列,都是在探讨这个问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略微读一下,就知道我想要保存的多样性片段是什么了。


大概是出于从前的IT职业习惯,我很少参与微信群的讨论,也不参加zoom平台下的任何集中祷告会、分享会等。

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但凡在国内提供服务的,无论是企鹅还是Zoom,或者云上贵州的苹果、进入政府采购序列的微软,或者各种数字组合的邮件服务,我都觉得不安全。所以,我基本上不介入任何使用国内服务的群体讨论活动,目标是不将我自己身上那点背负了将近30年的不安全属性带给与我交往的人。

但另一方面,目前的网络事工无法提高门槛,必须下沉到国内的服务平台上。所以才有了许多用符号代替文字的文章出现吧。

我的做法是绝不使用替代性符号,宁可不发表也不损害自己使用的语言。当然,这同样是一个多样性选择问题,并不是说其他的方式有任何可以非议的地方。我的文章都是首发eddyemma.com或者Kuanwentrans.com,再进入微信公众号。这样即使存在技术上的难点,也不会丢失资料。不过eddyemma.com的读者仅有公号的十分之一不到,即使推广了多年也还是这个样子,不提也罢。


好了,按照我的兴趣来了。

为了明天的礼拜, 将一首近来我认为最佳的集体敬拜歌曲“Is He Worthy?”从youtube上趴下来,耐着性子做了一个字幕文件,传到微信公号上,忍受了1小时的审核通过时间——还好, 算是通过了。

整个过程用了VLC若干遍,从低质量的视频中抓出MP3音轨来,并入没有声音的720p视频文件中,再自己翻译歌词,定位时间线,用串流方式将字幕文件嵌入视频文件中……

这样的事情我只会做一遍,就像写了一个“hello world”一样,以后就放着了,技能点积累起来没什么用处,也无法升级装备。


这首歌很简单,一个人领唱,大家就跟着唱"It is" "I do" "He is"就好了,只要人数足够多,就能被圣灵感动得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