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烂掉了根的中国教育

in #cn8 years ago

用教育体制内学习能力最差的学员来负责人生最重要阶段的教育,用连正规大学都考不上的教师来培养“将来要上清华北大的预备军”,用打不中靶子的教官来教神枪手,中国真的重视教育吗?

烂掉了根的中国教育:用打不中靶子的老兵来培养新兵的“教育中心”。逆淘汰机制,恶性循环,破坏儿童学习能力----缺乏常识的中国教育体系。

                            今日学堂校长:张健柏

宋代的教育家朱熹,对于办学理念,说过一句很有道理的话:“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成为历代教育家对于教育原则的一个很重要的认识和警惕:一潭水要保持清洁不败,就必须补充活水,换掉污水,否则就会成为一潭死水,腐臭不堪。教育一旦变成一潭死水,鲜活的人放进去滚一遍,出来就全身的腐臭气。这所谓的“教育”也就完了。这国家和民族,也就必败无疑了。

因此,中国古代像样一点的书院学堂,门前都一定要做一个“泮池”,这不是古代让你来照相的风景点,而是提醒办学的人及学生:教育要不断输入优秀人才,并淘汰落后人才。教师学生都一样,需要认真选择和淘汰。就像水塘要不断排除污水,输入清水一样,这是教育保持品质的基本常识。后来有点历史的大学,也保留了这个传统。如北大的“未名湖”不是湖,而是“泮池”,来自于京师大学堂开办者没有忘记中国教育的“道统”。武大的月牙塘也是泮池,一样的含义和象征。只是大学太大,所以建在校内。不过现在的校长领导们都没有文化了,哪里知道“泮池”的文化和教育意义,不信各位去考考自己大学里的老师和院系领导,他们是否知道这些古代教师学子们作为基本知识的教育常识吗?只知道是个可以照相的“风景点”吧?

秉承毛时代“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反对”的革命精神,及与一切优秀文化敌对的“反封资修”大无畏精神,与古代的教育传统相背离,我们今天的教育系统反过来:变成了一个专门输入污水,拒绝引进清水的池塘。最终,中国教育快速地成为了中国最大的污水源头,专门向各行各业输入污水,最后全国上下,每一个人都无法逃避,只好一齐变得臭不可闻。现在中国内外出现的种种不可思议的怪现象,闹的很多国际笑话,被国际人士看不起,经常遭受白眼,甚至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政治失分,大量发生有辱国格人格的事件,根子就在教育上。

中国教育体系的烂,早就被人骂得天下皆知了。从制度设计上,教育理念上,教育公平上,来骂中国教育体系的名人非名人们实在是太多了。奇怪的是:不管别人如何骂,中国教育依然如故:死不改悔,结果局面越来越严重。

我这里不骂它,我先肯定它存在的合理性,假设中国教育的思想理念和教育方针是世界第一完美的。然后用它自己的逻辑来检验和分析它自己,得出来的结论就是:即使这个“世界第一完美教育”体系曾经存在过,但由于维护人员的严重缺乏基本常识,其维修制度在设计上是不断自我破坏和自我毁灭的,所以,时间越长,就越背离自己的教育原则,最终一定完全无法实现自己原先的教育目标。更别提实现一个健康的体系需要具有的自我完善和提高的能力了,所以,这个教育体系最终一定是要崩溃的。

中国教育体系的严重缺乏常识,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恶性循环的逆淘汰机制。

基本常识是:任何一个体系,维持和稳定的条件是:它必须把这个体系中至少是中等以上的“成功者”选拔出来,用来培训入门者。

体系优胜和卓越的条件是:用这个体系中最杰出的人来培养入门者,才能不断完善提高。
最违背常识的表现就是:把被本体系淘汰掉的不合格者,用来培养教育该体系的新手。这样的结果,自然就是恶性循环机制,就是逆淘汰。就像文章开头所说的:池塘中只输入污水,拒绝引进清水。刚开始几年可以勉强维持正常运转,但是污水越来越多,最终几乎全部成为污水。

例如:一支军队,想要把自己招进来的新兵培养成神枪手,最好的做法是:把部队里最优秀的神枪手选拔来当教练,并提升教练的军衔和荣誉,让神枪手们都很乐意做教官。这样虽然还是会有不少新兵无论怎么训练都当不上神枪手,但是整体水平一定会越来越高。这就是良性循环,清水机制;这个训练体系就是正常的,符合常识的。

不合常识的体系是:部队中出现了神枪手,领导很高兴,赶快提升重用,并到处去演说,给领导争面子。其它练了多年的老兵,虽然很刻苦用功,但可能大脑不够用的原因,非常勤奋但依然打不中靶心。但只要勉强能打上靶子的老兵,领导看在他们态度还不错的情况下就让他们去做别人因为嫌待遇低,又没有地位和发展空间而不愿去做的苦工----训练新兵。把另外一批完全脱靶,而且学习态度不好,不肯好好训练的老兵们罚去做民工。教官的工资待遇与民工差不多,民工干活优秀的还可以比教官的待遇好很多,还有机会当上“财富英雄”。所以,总体说来,教官的待遇和荣誉比体系的其他优胜者们要明显低很多,而且社会地位也不高。除了新兵蛋子们“怕”他们,还可以不要脸皮去敲敲“新兵爸妈”的竹杠外,基本没有其他任何“权力”了。

别以为这个体系就不会有成绩:新兵们依然会不断有人成为新的神枪手。特别是在“大力发展优秀枪手”的国策下,大量的年轻人都会申请进入新兵中心培训,所以每年都有不少打靶成绩还不错的年轻人毕业。这也成了教官们骄傲的理由:看,我们还是很有本事的,训练出来了这么多人才。这个结果也成为领导们继续把新兵中打不中靶子的人“低成本选拔”来当教练的理由。因为领导认为:现在经费紧张,每年光公款吃喝,出国旅游,买豪华车都要花不少钱。新兵培训中心没有必要投入太多,让教官们艰苦点也没事,反正他们到外面去也找不到什么像样的工作。就算走了几个有经验的老兵,补充几个新教官也特别容易:神枪手难找,枪法不好但又想吃这碗饭的人多的是。

不过明眼人都知道,能够当上新的神枪手的兵,实际上并不是老兵们教出来的:由于神枪手待遇高,新兵们都很积极的练习,有些天资聪明的人,自己摸到了学习的规律,所以成功了。另外还有一些成功的新兵,可能自己的父母原来是神枪手,专门对他们个别辅导,所以从“家庭教育”中得到了窍门,也成功了。还有一些新兵,家长自己不是神枪手,但是有点脑子,也有经济条件。知道在这样的“新兵中心”里学不会真本事,所以额外花钱让孩子上校外的“神枪手培训班”,结果也提高了成绩。但是由于新兵的神枪手考试都是在部队的新兵中心考核并发给证书的,所以大家都认为自己毕业于新兵中心。其他“体制外”的培训工作,没有人来评估效果,长官们为了保证部队的“权威性”不受挑战,也宣布其他培训机构都是“非法”的。于是这个新兵中心就一直这样混下去。

结果就是:在少数人艰辛地通过12年的惨无人道训练,通过“枪手资格考试”的同时,有很多本来可以成为神枪手的苗子,都被误了终身。而且这种拿到资格证的“新兵中心”培养出来的枪手,只会以固定的姿势,往固定的方向射击,敌人出现在其他地方就傻眼,严重缺乏真实的战斗力。

更惨的是:最有头脑和潜力成为神枪手的一批人,由于思想活,点子多,结果与这批笨蛋老兵们发生严重的价值观冲突,结果最先被淘汰,只好去当民工。有些民工干得好的就成为后来的“财富英雄”,让他们觉得不上学也可以赚大钱。在自家公司里高薪聘用几个有资格证的枪手帮他们做宣传,撑面子。还有更多老实的新兵勉强忍受老兵的“教学法”,靠碰运气混出几个来。其余的人,在老兵弱智的教学训练下,普遍得了“学习恐惧症”。据调查90%的新兵厌学,只有极少部分“天才”能够享受这种本来人人都可以很愉快的打靶训练。另外,这个体系大大增加了家长和社会的负担,并且滋生种种弊端,最终培训出来的神枪手越来越少,受伤害的新兵越来越多。最后连部队的各级长官,都不敢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新兵中心去培训了,有点办法的就把孩子们送到外军去留学,实在没有办法的就在家里辅导,还有很多退学的。结果,整个部队的战斗力大大下降。

这样一个缺乏基本常识的,用打不中靶子的老兵来培养新兵的“教育中心”,就是中国的教育体系!
小学教育的师资构成原理:打不中靶子的枪手带新兵导致毁灭性的教育结果

我们现在运行的这个中国式特色的“枪手教育体系”的价值观和人才配置是这样的:

一等射手:出国赚美元,国内就当官(天才级,享受射击,打靶基本十环的神射手)
二等射手:外资和国营大企业(用心,负责的学习者,也是基本十环的神射手)
三等射手:内资和效益良好的中小企业(勤奋学习,智力良好,能打八九环的射手)
四等射手:大学教师(勤奋学习,智力正常,学习能力较强,能打六七环的射手)
五等射手:高中教师(勤奋努力,智力一般,学习能力中等,能打五六环的射手):高中教师
六等射手,初中教师(勤奋练习,智力和学习能力很一般,能打中三四环的射手):初中教师
七等射手:小学教师(愿意打枪智力不佳,方法不当,刻苦练习后偶尔打中靶,但从小学毕业后就无法击中靶心的射手)
八等射手:幼儿教师(刻苦练习,但几乎从来打不中靶的射手)
九等射手:打工仔(不喜欢玩枪,也打不中靶的射手,但不小心就可以赚到大钱)。

这样的教育人才配置有什么问题?大家觉得“好像也满正常的啊?”,国内就是这样嘛。还是复习一下教育学常识吧!各位不懂很正常,但是我们国家吃教育饭的人不懂就不正常了。

人生教育时期的重要性排列:

一等重要:7岁以前,这是发展最快,教育效果最佳的时期。古人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生的基本倾向,在此阶段形成。这也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这个时期,教师对他们的影响最大,基本上可以说是“终身影响”,他们几乎是完全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思想。家长会发现,这个阶段的孩子,老师说什么学生基本上通通信奉,即使是明显错了。他们反对家长的话经常就是“老师说的”。可以看出:此阶段教师的好坏,是孩子一生教育成败的关键期。

二等重要:7-13岁,这是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时期,也是学习能力的形成时期,同时也是大脑最后完成的时期。13岁大脑发育完成,新语言能力基本封闭。这个时候,教师的作用也很大,孩子们也非常需要教师。

三等重要:13-18岁。反抗期:开始质疑和思考。教师的地位变为辅助性,如果过于强制教育,反而带来厌学的反效果。这个时期的教师只能采取引导性质的教学策略。对于教学效果不能寄以根本希望,只能设法引导,教学效果好坏关键是学生的自主决策。这时期的教师,最好是心理专家,才能针对性地引导教学,绝对不能强行压制和灌输知识。如果自己愿意学,根本不需要老师就可以学好,成绩突飞猛进很容易。我认识一个成绩平平的男孩,因为14岁时喜欢上一个成绩好的女孩,觉得要配得上她,结果一年不到,结果成为全校的学习标兵。这充分说明:这阶段的老师还没有一个小女孩更有“教育水平”。可中国家长和教师都普遍不懂这一点,所以该阶段出现大量的“问题学生”。

四等重要:18岁以后。独立和自我教育期。自我教育的概念,不是不需要老师,而是老师处于完全辅助的地位,应该是被学生自主选择,服从于解决学生自主教育的目标。这个时候,老师的好坏对学生的影响不是特别大,因为发现老师不好,或者老师很好但学生不喜欢,他们会采取自己的方法来应付,不会因此而受老师的不良控制和影响。他们会自主决定换老师,换学校,换专业,包括自学来解决学习的问题。但是前面三个阶段就不行,特别是第一个阶段,老师几乎就是“教育主宰”,“教育之神”,学生根本就不能离开老师。错过这一阶段的教育,一辈子都补不过来。

好了:我们发现,中国教育把被教育者人生中最重要的教育阶段,交给了这个体系教育出来的最差的毕业生来教:很多跟我同龄的小学和幼儿教师,当年连大学的门都摸不着,连师范专科学校都上不了。所以我说他们是连靶子都打不上的射手。他们只能上坏高中,或者读个中专,如中师,幼师,他们甚至不是很能适应社会的人,有个国家的权威调查表明,小学老师的心理健康障碍检出率是54%,好像是心理障碍最高的一个群体。他们选择当教师的目的,也不是为了什么崇高的教育理想。因为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根本就没有什么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也不高,只相当于普通的打工仔,甚至还低一些。因此他们几乎都是迫于无奈,为了谋个饭碗而把当老师作为一个过日子的手段。

作为人,他们应该都是值得尊重的,我这里没有贬低他们的意思。不过作为学习者来说,他们实在不是好的学习者。他们在校期间学习虽然也算努力刻苦,但由于学习方法问题,或者脑子不开窍,总是得不到好成绩。因此他们一贯把学习认为是很“辛苦”的,因为他们只擅于用最笨的方法来学习。把简单的事情变复杂,把容易的事情变困难,把说得清楚的事情变得说不清楚,就是这种人的特点。所以,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学得那么苦?学得那么笨?老师教的。谁让我们特别选择这些连大学都考不上的毕业生来“培养人才”?
今日学堂的学生被报社当作“神童”多次报道的原因,仅是因为他们的老师还算“正常”而已,都是武大等高校的优等生,教这些孩子自然轻松自如。只是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正常”的概念是什么了,所以我们居然变得“超常”了。可知这社会是多么的变态。

举两个真人实例来说明这个问题:我当年高中时,我父亲有一个得意门生,学习异常刻苦努力,对我父亲说:张健柏上课不专心,下课也不努力,晚上也不加班学习,老看课外书,从来没看见我“勤奋学习”过,平时成绩也不如他。我偏偏就是大考的时候运气很不错,考分比她高多了,觉得有点奇怪。这个学生考大学的时候勉强上线,只能读一个师范专科学校,而我(不专心学习)却高出当年录取线100分(总分五百),从这里可知差距如何。她毕业后教高中生去了,现在还是学校的优秀教师和主力骨干,倍受重视。好像收入比武大给我的还要高一倍,这很好,应该的,她比我辛苦多了。另外我初中一个班长,平时学习刻苦异常,“成绩”也不错,可连高中也没考取。这种毕业生教小学绝对够格的。而且相信他们做老师一定兢兢业业,比我教学要用功得多。而且他们当然也会要求学生像她们一样学习,绝对不会,也不懂得怎样教学生像我一样轻松学习,又心情愉快,学得又多,考试又好。反而我这种“不老实,不用功,不好好做作业”的学生,假如今天进了他们的班上,一定是问题学生,会被这些老同学整死的。

我们这里抽空看看日本的中小学教育体系的运作原理。他们政策规定:大学毕业生到中小学教书,起点薪资比到企业和当公务员高10%。以后提级的速度也快一些。在相对平均主义的日本,高10%是一个很优厚的条件,而且别人这个社会上也很尊重教师。日本为什么比我们强?一个小小的岛国为什么比我们这个庞大的国家更富裕?这就是“秘密”,公开的秘密。我们教育缺钱,有一点钱还往水里扔。2004年公款吃喝统计数字3700亿元,公款出国旅游2000亿,居然还好意思叫“没钱投资教育”,“穷国办大教育”。根本上就是不重视教育,怪不得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气愤不已,批评中国的教育政策,还不如穷国乌干达对教育的投入高。这种消息,国内中央电视台怎么不好好报道?现在我们好像还有不少“人才”可用的原因,这些不错的学生是教育体系的功劳还是自己长出来的,明眼人都知道。中国现在是享受“人口红利”的时期,我们的“经济起飞”实际上是在吃下一代人的粮食。中国马上进入人口萎缩期和老龄化社会,真正的危机马上就要开始了。这个危机,足可以在20年内葬送未来中国和民族的国运,连百姓吃肉都关心的英明领袖们难道连这都看不清吗?

高等院校的逆淘汰机制例证----中国大学缺乏真正人才的原因

1991年,我研究生毕业,留校当讲师。每月工资两百来元。可我教的学生,与我大学本科专业相同的学弟学妹们,本科毕业后分配到一家电厂工作,告诉我在实习期间的工资,就是每月一千元。现在经过我多年的“奋斗”,武汉大学给我的工资大概应有三千多元了;当年那个千元月薪的学生,也在不断进步中。现在已经是厂里的中层干部,前年告诉我年薪有近二十万了,算起来这十几年我根本没有与他“拉近差距”,反而拉远了。其实,别比这些出去的老学生们,我现在的工资连刚毕业的学生都赶不上。去年毕业的一个大学生,告诉我他的签约工资是6000元。所以,我这大学老师,在待遇上实在无法让学生“敬重”起来,要想让这些优秀学生留校当老师,恐怕没门。不过,每年总有很多找不到好工作的学生,甚至找不到工作的学生,会把高校教书当一个“很不错”的饭碗。所以我们倒不必担心高校没人应聘,关键是看这些“很愿意”自动来教书的学生,难道是这个体系培养的神枪手吗?还是勉强打中靶子的“勤奋射手”?

当然,由于我不是人才,大学里能够给我两三千元过日子,已经很优待了。我的大学同事们,为了这两三千元的工资,还要看领导的脸色,没完没了写论文,发文章,提职称,生怕下岗。现在武汉大学的领导们(教育界内部称他们为技术官僚)已经把管理工人的那套方法用来管老师了。老师的日子,比我当年留校的前十年又难过了很多,压力也大。特别是他们威胁要停发我的工资,甚至有传言说他们内部开会讨论过是否找个理由“开除”我的“议题”时,“压力”还是很大的。幸亏有个高收入老婆撑腰,只要说几句好听的,就给我几千元零花钱用,平常的开支我也全不操心,家庭生活标准也不高。没有这个底气,我也只好给领导们舔屁股去了。学陶公不为五斗米折腰,背后得有人撑腰才行。虽然觉得因为学生过分喜欢上我的课,而且我上的是非常能够稳定人心的“人生哲学课”,就被领导视为“武汉大学不稳定的因素”,这种逻辑很滑稽。在正常情况下,应该领导表示“关心”一下,起码在口头上装出“重用”的样子,骗骗学生的人心也好当官呀?可不是这样,反而变着法子来整我。当然,社会都没有常识,武大的领导没有常识也应该是“常识”了。

领导和学校的这种教育观念和模式,教师们的这种待遇和局面,必然带来逆淘汰的情况发生:有本事,有良心的老师,往往一走了之。而畏首畏尾,或者担心出外找不到好工作的,只能忍声吞气地留下来。他们很难说是“人才”,但是他们实实在在地在“培养人才”。我当年留校的时候,最优秀的学生都出去了,特别是各部委机关,肯定都是最优秀的人才才能去。像我这种不成器的“人才”只能留校当老师,就像当初俞敏洪留校,并不是因为他最优秀,而是找不到其他肯留校的人。而且因为他居然还打出了名气,就被北大断然除名。幸亏如此,不然今日哪有“新东方”,“俞教授”得继续苦巴巴地看“教学管理人员”的脸色呢。

当年大学还有几个活宝临班同学,成绩很一般,脑子好像不太够用的样子,虽然学习很努力。靠家庭关系留校任教,可连续好几年每年考研就是死活考不上,那时候读研,是很要些能力的,基本上只有脑子好,而且勤奋的学生才能考上,人数很少。后来不知怎么突然门开了,我硕士毕业的时候,他们混了一个“先上车,后买票”的“内部指标研究生班”读研了,混了个研究生文凭,过几年又拿到了博士文凭,一下就翻身了,学历变得很硬了,很有学术水平的样子。结果现在,这几个当初被同学们私下笑话的“优等生”们,现在是大学里的博导和“学术权威”了,还当上院长书记系主任之类的“教育官员”,宾客如云,好处也不少,比我这个老讲师要风光多了。当然,不是所有的博导和领导都这样,我知道的“这几个”是这样。别的人不知道,不敢乱说。

当年留校的这批人,可能并非系统内最优秀的“神枪手”,但应该算是中等以上水平吧?可就是这样一批人中,其中一部分脑子活一些,很有理想,也很有本事的人,也呆不下去了。一是因为待遇实在太低,二是干得不开心,或者跟领导处不好。可能是这些人有点小本事,就不愿意拍马屁,乖乖坐,分果果吧?其实就算是放下自尊来舔屁股也不见得能有什么实质性的好处,工资收入也高不了多少,就是提职称快一些,可以当个校官。把这个功夫用在外面拍老板马屁,“效益”要大得多。当年一起留校的好几个比较有思想的朋友,上课也很受学生的欢迎,也热爱教学工作,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可后来都走了:基本上都是被迫走,并不情愿。特别是89年以后,这些原来比较活跃的人都遭遇“特别礼遇”----冷处理,被学校的“主流”排斥在外,结果都只好出去“跑江湖”了。这些人都是很有理想和抱负的人,也愿意不计报酬地在大学里教书育人,但是环境实在太差,眼看没有机会在大学里实现“追求真理和智慧”的抱负,结果都去社会上追求现实的“财富和权力”了。结果这批在90年代初期离开大学的人,混得都很好。其中一个朋友现在是四家上市公司的总裁,全家已经迁到新加坡居住。另一个被武大视为“异己”的“不良分子”,当年排斥得人家呆不下去只好流落他乡,现在海南当上了厅级高官。前两年院庆的时候,校领导们又没脸没皮的把别人列为“特别嘉宾”,请回来坐主席台(对,不能说“没脸没皮”,应该是党的“勇于改正错误”的优良作风)。吃饭的时候想起我来,到处电话叫我去参加宴席,于是也沾了一点校庆的光,不然这等好事校内没人通知我。

另外一个我当年同系不同专业的一个同学,88年硕士毕业在武大管理系当讲师,讲课方式灵活多样,自己很爱学习,看大量的各类书籍,知识面很广,非常受学生欢迎;92年也辞职南下,到广东自谋生路,现在是国内一家著名证券公司的副总,年平均收入百万元以上。上次遇见跟我说自己很想以后来母校当老师,把自己学到的东西教给下一代。工资低无所谓,反正也不在乎钱了,能够“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也不枉活一生了。这种路子就是国外大学优等师资的来源,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可不适合中国。所以又叹息:现在的大学难进了,要博士文凭,他没有(虽然他手下每年来应聘的海内外博士如云)。我打击他:就算“破格录用”又能怎样?你的那一套,不符合学校的“教学标准”,你还会被评为“不合格老师”。就像陈丹青,美籍华人。到清华这样的地方,还是只能辞职了事。怪就怪在他是艺术家,太有钱了。如果没钱,只能靠清华的饭碗过日子,也就不会,不敢辞职。忍声吞气教书吧,也别管什么教育理想了(很多有才华的学者,在大学里也只能窝窝囊囊地“过日子”)。别人教育艺术,很自由的学科,都被“教育体制”管成这样,你教“经济学”,与现行的教育思想不合咋办?他只好苦笑:还是算了,把这点余热,贡献给将来的孙子吧。可见我们不是没资源,是我们的“体制”根本不要优质资源。

还有一个一起留校的朋友是中国最早的MBA毕业生,还是国外大学授予的学位,在武大也是被领导压得没办法。不会(应该是没去)拍马屁,教学,研究等方面也很优秀,可一直也只能当讲师。一怒之下,下海当上一家全国有名公司的副总,我后来跟他一起聊天,他说当年武大如果给他一个副教授职称,他就不会考虑离开了。今天能够得到这样的地位,还要感谢武大领导的“栽培和鼓励”。
不过这不能怪武大的领导不好,其他大学也一样的。这些都是高校潜规则,整个体系都是这样运作的。我用武大来举例,只是因为我更了解武大一些,并不是因为武大比其他大学更坏。这些例子的目的是要告诉大家这个体系的运作机制:教师们是如何组织的,如何挑选的。这当然决定了我们大学的学术水平和大学精神。

可笑吗?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体系,违背常识的教育体系。
专家们在说中国教育改革的各种措施。今年也在叫“教改”,温总理还亲自挂帅。这一条不改,什么都白搭。就算是我们今日学堂这么好的“教育理念”,这么突出的“教育效果”,拿给这样的老师去教,绝对没戏。学生不仅不能减负,反而加负。

所以,这样的教育和改革,我根本不相信会有什么效果。都是蒙上眼睛骗耳朵,哄国家的一笔钱下来“做项目”,骗一段时间,大家又来“新教育改革”。今年的主题,就是“要不要文理分科”,等于是“菜反正有毒,怎么吃会死得慢一点”这样的问题。他们干吗不去问:换干净的菜饭吃好不好?

这就是“教育泡沫化,高校行政化,教育官僚化”的“中国式教育特色”。烂到根子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