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猜到了过程,猜不到结局
《放牛班的春天》的故事,算不得多么的惊艳。
一群顽劣不堪,有着各式各样小毛病和小心思的后进生;
完全放弃沟通,只会使用暴力镇压的教育者;看不出立场所在,平时如局外人机械一般行事的旁观者。
而主角,则是机缘巧合,作为一个闯入者,打破这潭死水。
他可能迷糊,可能反常规,可能滑稽可笑,可能抑郁孤独,可能看起来一点都不靠谱。
但他必定是满怀大爱并且乐于沟通的,通过他的眼睛,我们发现了这些调皮捣蛋的学生柔软而又敏感的内心世界,看到了他们身上的悲剧,闪光点和可爱之处;
他必定有着特殊的技能,比如说音乐,比如说耐心,比如说超级高的情商,能够融化孩子们内心的冰雪,打破藩篱,获得他们发自内心的尊重与认同。
自然会有一两个孩子作为被拯救者的代表被突出表现,与别人不同的是他们可能天赋更高,可能身世更加悲惨,可能更加叛逆,可能更加敏感。
所以他们的成长更快,也更加变得不可控,我们不知道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在他们身上,但是知道一定会有事情发生。
《放牛班的春天》的故事,大致如此。
这种套路太过常见;小民前几天看的《超脱》,只论框架,几乎如出一辙;而《天才少女》,《心灵捕手》之类,在角色分配和情节推动上,也只是有细微之处的不同。
好多国产电视剧用的也是类似的套路,比如小时候看过的《十八岁的天空》,差不多就是。
情节绝大部分都是可以预料到,闯入者的改造成功,孩子们的被拯救都是几乎注定的发展,所以最大的悬念集中在反派和结局上:我们不知道反派是会一黑到底还是被真情感化,也好奇闯入者的结局究竟是体面落幕还是功败垂成。
电影谙熟调动观众好奇心的小把戏,所以安排了校长与孩子们一起踢足球,站在桌子上玩纸飞机戏码,让观众们一度有了教育者全面向善,最终反派另有其人的错觉。
比如那个五音不全,有脾气暴躁的插班生蒙丹。
也不能完全说是错觉,毕竟最后导致马修被辞退的那把火是蒙丹放的。但是站在电影的教育者视角,孩子没有被拯救而是在歧途上走得更远,更应该追究的,还是不当的教育方式和残暴的教育者的过错。
蒙丹的唱歌跑调自有其寓意,所有学生通过合唱组成了一个团体,而蒙丹的音感和脾气,使其疏离于这个团体之外。
马修对于蒙丹的改造中途夭折,而从前半段看也不见得会成功,电影在这里的表述颇为暧昧,不知道是限于时长,还是悲观的态度,抑或是完全没有考虑。
虽说是改编自老电影(忘了叫啥了),但是电影给我的感觉更像是特吕弗的《四百击》的续篇,工读学校的场景除了变成彩色和《四百击》中几乎没什么不同。完全可以看成四百击的安托万入学后,来了一个叫马修的新老师,开始了这段新故事。
不到100分的时长有些捉襟见肘,涉及到的势力和人物这么多。因此除了马修老师,其他的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些平面化;配角们当然可以寥寥数笔就勾勒出精髓,但是作为另一方的孩子们人数太多,所以很多只能靠留白和意会。有得必有失,这样做意外的增加了文本的解读性,也让观众对电影的讨论热情始终不减。
最后,再说一句音乐:
听不懂,但很好听。
因为找不到片源,至今没看过😢
呃……我的资源大部分都是从一些小电影BT站下来的……😅
国内资源好啊,当年校园BBS红火的时候,要什么片有什么片:P
现在其实也差不多……就是稍微麻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