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以及美索布達米亞平原上的楔形文字。Bitcoin, and the history of money

in #cn6 years ago (edited)

人人都是討債鬼

關於錢的歷史,有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教科書版本」的故事——

故事裡的史前人類,還不知道錢幣為何物,這時候如果需要一些自己沒有的東西,而剛好別人有,那就物物交換吧。比如,我用半頭山豬,換你一張獸皮,之類的。

但實在太不方便了,所以人類發明了一個方法——用某一些稀有物品作為價值的承載體,然後用來交換物品。錢幣的雛形出現了,從貝殼,到貴重金屬。

後來覺得金屬太重了,不方便攜帶。於是,人類把黃金儲存在安全的地方,然後用一張票據來代表黃金的價值。我們今天使用的紙鈔,就是這麼來的。

這故事很好懂,但問題是,這是個過度被簡化的故事。

故事裡少了一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元素——信貸,credit。

我讀過的一些作品,講了另一個極有可能(而且我覺得更合理)的故事版本。

物物交換可能從來就不是人類早期文明的主要交換手段。在錢幣或者任何「價值媒介」還未普及之前,人類社會早就出現了另一種東西——

帳本

甚至,在西亞地區兩河流域發現的最早的人類文字記錄,實際上就是帳本記錄。在早期人類還沒學會使用文字記錄心情或抽象的概念之前,他們首先用文字解決了另一個更為具體而且迫切的需求:記錄物品交易。

也就是說,根本不需要錢幣,或任何錢幣的替代物,價值交易實際上靠的是這樣的一種帳本記錄;這樣的信貸關係,本來就是一種很原始的人類社會關係。反正大家都生活在同一個部落,有些東西出去了,有些東西進來了,只要記錄在帳本裡,就不會混亂,所以也不需要錢幣這種東西。

活在群體裡,任何時候,你都欠著某人一些東西,另一些人又欠你另一些東西。甚至可以說,信貸,或「債」,才是那個把人類連結成一個共同體的東西。換言之,「社會」之形成,就在於債。

總之,大家都是大家的討債鬼。

關於這一點,人類學家David Graeber寫了一本書,Debt: The First 5000 Years繁體中文版:《債的歷史:從文明的初始到全球負債時代》),裡面有非常精彩的闡述。


因為欠來欠去的,我們才能一起走到今天

至於現代的貨幣系統,也是信貸或債的延伸形式。當初英國發行國家貨幣,實際上是王室從民間借了一大筆錢,然後英國銀行用這一大筆錢,發行了某種由王室背書的債券。英國王室到今天還沒「還」這筆錢,但是由這個借貸關係,開啟了後來的現代貨幣系統。換言之,王室不可以還錢,錢還清了,這個系統就走不下去了。(這是個有趣的故事,但實際上我不太記得細節了,只是憑一些印象寫這一段文字。有錯漏的地方請糾正。)

後來的國家依循這套系統,形成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中央銀行體系,而各國貨幣的發行於是就跟「民族國家」(nation-state)這個人類歷史上短短不到三百年的體制牽連在一起。

史觀,或者歷史的假設前提一旦改變,整個歷史故事也就跟著翻盤。

在第一個版本的教科書故事裡,錢幣是價值的載體,目的是方便人們進行交換(交易)。至於信貸,是在這個基礎上的更進一步抽象化——先記錄,然後再用錢幣清算。

然而,在第二個版本的故事裡,卻是全然不同的脈絡——信貸關係才是最原始的,錢幣的出現,只是為了方便把這個「債」的關係擴展到部落以外更大的範圍。


國家欠你?你欠國家?

很多人或許還以為現代國家發行的貨幣,背後有黃金作為擔保。其實早就沒有了。關於這一段二十世紀的貨幣近代史,大家也可以去找來讀讀看。

當時美國決定貨幣與黃金脫鉤,被認為是一種「新」制度的誕生。但是,從「債的歷史」這樣的角度來看,以黃金(或貴重金屬)作為擔保的貨幣制度,很可能反而是人類歷史上一段相對短暫的現象。

人類歷史上的大部分時間裡,使用的都不是承載著具體價值的錢幣;人與人之間、社會與社會之間,交易仰賴的是相對抽象的信貸關係。

重點不在於錢幣的實體價值,而是共識——對帳本記錄的共識。

只是,在現代貨幣體制裡,仰賴的並不是一種由下而上的共識,而是另一種由國家機器由上而下所強加的「共識」。

紙幣背後有什麼?什麼都沒有。沒有黃金作為擔保。除了國家的「擔保」,它什麼都不是。

而國家這種東西,終究是會做惡的。當下的善不是真的善,頂多只是暫時性的「不善不惡」,不可能是真的「善」。因為國家機器到頭來就是資源(利益)和權力的分配,這是善不起來的。如果你打從心裡覺得國家的本質是善的,那就只能,嘿嘿嘿⋯⋯


那麼,比特幣又是怎麼一回事?

是的,說了一大串,其實只是想說說比特幣。

比特幣的構想開始於2008年,比特幣網絡的運轉始於2009年1月。在加密貨幣的世界裡,我們很常用到這幾個字眼:帳本、記錄、共識。而這一切,卻是最原始的東西。

比特幣的這個「帳本」,跟史前人類的帳本是一樣的本質,只是從泥板上搬到電腦網路上而已。

而且同樣是「虛」的。也就是說,這帳本的成立基礎,不是在於錨定了什麼實體物質的價值,而是共識,以及共識,還有共識

所以舊世界(?)股票的那一套「內在價值」,在這裡是用不上的。(你最好是真的可以告訴我美元的內在價值是什麼啦。)

那麼,你所擁有的比特幣(或其他加密貨幣),背後有什麼呢?如果你問的是背後有什麼具體的東西,那麼答案是:沒有。是的,連電腦編碼也沒有。

剛接觸加密貨幣時,像我這種沒有programming知識的人,當初還會去想像,以為有一串編碼或數字或什麼的,代表著你所擁有的幣。也就是說,存在錢包裡的,就是這一串編碼或數字或什麼東西。

其實並沒有。錢包裡什麼都沒有。能夠作為依據的,並不是存在錢包裡的什麼,而是存在於網絡裡的帳本記錄。

當你說:「我有10個比特幣。」這句話指的是,根據那個已經取得大家共識的帳本,裡頭的記錄說明:

「你所持有的這個私鑰,賦予你權限,可以動用10個比特幣。」

就像西亞那一片大河流域的某個聚落裡,人們並沒有把任何有「價值」的東西黏在泥板。他們只是透過符號記錄——當記錄說某甲欠你一隻羊,你就有權要求得到那隻羊。因為那個帳本的背後,是全村人的共識。

而比特幣,加密貨幣,區塊鏈帳本⋯⋯其實也就是同樣的東西。

——很原始,所以力道很強大。

Sort:  

堪称伟大的发明

一直覺得 hold比特幣賭的就是它能不能成為全人類共識的錢.

你在考驗我的邏輯和想像力

因為我是急著趕快寫完,所以前後根本接不上 XD

去掉國家的那一段就接起來了,哈哈哈

我们又见面喽!cn区点赞机器人 @cnbuddy 这厢有礼了。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促进cn区快速发展。更多cn区动态,请留意我的主页。欢迎关注我们的大股东 @skenan,并注册使用由其开发的 CNsteem.com。倘若你不喜欢我的留言,请回复“取消”。

Coin Marketplace

STEEM 0.23
TRX 0.12
JST 0.029
BTC 66161.45
ETH 3566.85
USDT 1.00
SBD 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