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价值是交换出来的

in #freelast month

好的价值是交换出来的

你不优秀,就没有有效的社交。

万维钢《拐点》读书笔记

所谓的创造:就是想法的连接。

在创造性破坏力量《The Power of creative destruction》Belknap Perss 2021一书中,讲到为什么发达国家的创新型人才大多数是来自于富裕家庭,因为它们既有余闲,又有富余的钱,还有从小就见多识广,更重要的是不用整天只想着考试。

得到app用户 乌尚书

在教育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如何平衡小孩自由发展和让他在现有体制下去的好成绩的矛盾?

万维钢的回答是,在这个矛盾里有可操作的空间,万维钢给出了三个建议:

一、准备考试这个活动,(注意,万维钢说的是考试是个活动。)这个活动过了一定的线,就有边际效益递减的特点。

如果投入70%的精力已经可以考个80分或90分,而就算100%全情投入也只能考85或者95分,那么全情投入就是不值得,甚至可能是有害的。

对考试制作有限的投入,同时尽量不耽误生活中其他追求,也许更容易考好。

像有些中学要求学生噪声跑步还要捧本书,那属“精神病”。

按凯文凯利的说法,多任务操作是一个迷思。走路、跑步、骑自行车或开车时,不要发信息。

稍停片刻没关系,没有人会因为这一分钟忘记你。

二、家庭条件越好,考上好一点的大学还是差一点的大学的区别不重要。

研究者通过分析高考群体,得出结论为"高于211分数线几分之差落入普通公立学校学生的大学入学成绩,最终与考入名校的人,收入几乎没有差距"。也就是说,即使高考成绩略低于进入名校的水平,但最终收入与名校毕业生差距并不大。这个研究结果表明,高考成绩与最终收入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直接和强烈。

这个研究主要出自美国的教育经济学家亚历山大·卡普兰 (Alexander B. Kaplan) 和艾伦·B·克鲁格 (Alan B. Krueger) 等人所做的一项研究。克鲁格在1999年与斯泰西·伯格·达勒奇 (Stacy Berg Dale) 合作发表了一篇论文,题为《选择名牌大学的经济学:名校之谜》("Estimating the Payoff to Attending a More Selective College: An Application of Selection on Observables and Unobservables"),发表在《经济学季刊》(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上。

这篇研究探讨了选择进入一所名牌大学是否会影响一个人的收入。研究结果显示,考虑到个人背景和其他因素之后,进入名牌大学和进入非名牌大学对收入的影响差异并不显著。换句话说,个人能力和素质比进入哪所大学更能预测未来的收入。特别是对于那些被名牌大学录取但选择去其他学校的人,他们的收入和进入名校的人相似。

这些发现挑战了人们对名牌大学重要性的传统看法,表明个人的潜力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的职业成功,而不仅仅是所上的学校。

三、可能因为千年科举文化影响,很多人认为什么好的事都是要“考”出来的的——考完高考,考大学,考完大学考研究生,考完研究生考公,当上公务员也要接着准备下一次考核……

真正的好东西应共识交换回来的:

不要问社会能给自己什么,要问自己能给社会什么。建立藐视考试、重视真实本领的心态,不但有利于成长,而且有利于考试。

用李笑来的话说,一个人的价值是等于他对社会的贡献率。

Coin Marketplace

STEEM 0.27
TRX 0.11
JST 0.030
BTC 68880.27
ETH 3763.86
USDT 1.00
SBD 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