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wking_妳的才華在宇宙!

in #hawking6 years ago

據中國新聞網14日轉引外媒報道,知名物理學獎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他的家人已經確認這壹消息。

霍金是繼牛頓和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的物理學家之壹,被世人譽為“宇宙之王”。

霍金的幸與不幸

史蒂芬·霍金出生那天——1942年1月8日,正好是現代科學的重要奠基人伽利略逝世300周年忌日。這是許多有關霍金的傳記文字都會提及並津津樂道的壹件事,似乎這預示了某種科學使命或超人天賦的傳承。

在2013年出版的自傳《我的簡史》(吳忠超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中,霍金也未能免“俗”。不過,開篇談到此事時他又寫道:“我估計這壹天出生的嬰兒大約有20萬個,但我不知道他們之中是否還有其他人對天文學感興趣。”

霍金成長於北倫敦的海格特,他的父母都畢業於牛津大學。出身於佃農世家的父親是研究熱帶病的專家,出身於醫生家庭的母親則從事過稅務稽查員、秘書等多種職業。他們壹家獨來獨往,不愛交際,在當地人眼中是壹個比較古怪的家庭。

按照霍金自己的講述,童年時代的他並沒有顯出什麽特異之處。小學時他在班級裏的成績從未位列前面壹半,他的總是很不整潔的作業常常讓老師搖頭。12歲那年,霍金班裏曾有兩位同學用壹袋糖果拿他打賭說,他將壹事無成。可是,卻有其他同學“看到了壹些好征兆”,給他起了個“愛因斯坦”的綽號。

那壹陣霍金迷上了火車模型和別的玩具和遊戲,還建造過飛機模型和船舶模型。他對事物如何運行很感興趣,喜歡將物件拆開,看看它們如何工作,可他的手工卻十分差勁,並不擅長再將它們重新組裝回去。如他後來所認識到的,“我的實際動手能力總不能和我的理論探索能力相匹配。”

課堂外的這些遊戲和制作對霍金走上科學之路影響至深。在他看來,他對火車、船舶和飛機模型的鐘情,來自於要了解系統如何運行和如何控制它們的強烈願望。而從他開始攻讀博士學位開始,他對宇宙學的探索就滿足了這個需求。“如果妳理解宇宙如何運行,在某種程度上,妳就控制了它。”

然而,進入牛津大學攻讀物理學之初霍金並不是壹個勤於探索的好學生。《我的簡史》記述,那壹時期在牛津,因為用功而得到較好等級被視為壹個“灰人”的標誌,是牛津詞匯中最壞的諢名。妳要麽是不費勁學習而非常卓越,要麽就接受自己能力有限的現實而得到第四等成績。霍金估算過,在牛津3年期間,他大約只用功1000小時,平均每天1小時。他那時的態度和多數同學並無二致,“我們都傾向於絕對厭倦,覺得沒有任何東西值得努力追求。”

給霍金的人生帶來巨大變化的轉機,就出現在那之後不久。

在牛津的最後壹年霍金註意到,他的身體正變得越來越笨拙,有壹次竟然連摔了幾個臺階。他去看醫生,卻只得到壹句規勸:“別喝啤酒。”1962年10月進入劍橋大學讀研究生後,他發現自己的身體更笨拙了。這壹年聖誕節期間,他在湖上滑冰時跌倒,居然到了爬不起來的地步。最終,霍金被確診患上了可能在幾年內致死的絕癥——運動神經元疾病(ALS)。

那是在1963年。當21歲的霍金意識到自己的情況會不斷惡化而醫生也無能為力,自己也許活不到完成博士論文時,已經很難做到專心致誌了。他感到有點兒自憐,也“有點兒悲劇人物的味道”。在《我的簡史》裏霍金承認,在其病癥還未得到診斷前,他對生活極為厭倦,總覺得似乎沒有什麽事情值得去做。“我患病的壹個後果就是把壹切都改變了。當妳面臨夭折時,妳就意識到生命是值得過的,因為有很多事情等妳去做。”

出院後不久,霍金做了壹個自己將被處死的夢。這使得他“忽然意識到,如果我被緩刑的話,還有很多我能做而且也值得做的事情。另外壹場我做了很多次的夢是,我要犧牲自己的生命去救別人。畢竟,如果我反正都要死,不妨做壹些好事。”

幸運與奇跡隨之出現。“事情發生根本變化的原因是我和壹個名叫簡·王爾德的姑娘訂婚,我是在被診斷為ALS病時邂逅了她。這給了我某種生活的動力。”

要結婚就得有壹個工作,而要工作就必須完成博士論文。因此,霍金在壹生中頭壹次開始用功。“令我驚訝的是,我發現我喜歡用功。”婚後的他得到簡的悉心照顧,學術方面突飛猛進,其宇宙學研究,特別是關於黑洞輻射機制的研究成果也開始受到關註。

1970年,在學術上聲譽日隆的霍金病情漸漸加重,已無法自己走動,只能坐在輪椅上。1985年,由於肺炎發作,霍金動了壹次氣管切口手術,從此完全失去了說話的能力。然而,他依然在思考、研究、出成果,並且廣受矚目。他表達思想唯壹的工具是壹臺電腦聲音合成器。他用僅能活動的幾個手指操縱壹個特制的鼠標器在電腦屏幕上選擇字母、單詞來造句,然後通過電腦播放聲音。

世人知道霍金的大名,更多的是來自他撰寫的壹本有關宇宙學的著作《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該書創造了科學著作和全球出版史上的壹個奇跡。此後不久,人們看到了這樣壹幅照片,畫面上僅有三個人,其中壹位是當時世界上最有權勢的人——美國總統克林頓,壹位是當今科學界的泰鬥級人物——坐在輪椅上的霍金。克林頓側臉站在霍金身旁,向他鼓掌致意。照片註釋只有寥寥十幾個字:“壹時的政客與永恒的學者”。這句話不禁讓人聯想到愛因斯坦的壹句名言:“政治只看眼前,而方程式是永恒的”。

盡管霍金被“囚禁”在沒有多少自由空間的輪椅上,但他卻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富於勇氣、才智和成就的空間旅行者——他用他的思想對宇宙進行全面探索。雖然在許多人看來他遭受了“人生之大不幸”,可也就在這和“不幸”搏擊的艱難歷程中,印證了他的同胞、大詩人彌爾頓所言:“頭腦是它自己的住所,它在其中可制造地獄的天堂,也可制造天堂的地獄。”有壹次,在學術報告結束之際,壹位年輕的女記者這樣發問:“霍金先生,運動神經元疾病已將妳永遠固定在輪椅上,妳不認為命運讓妳失去太多了嗎?

面對這個略顯唐突的問題,霍金用他當時還能活動的手指,艱難地叩擊鍵盤。於是,隨著合成器發出的標準倫敦音,寬大的投影屏上緩慢而醒目地顯示出如下壹段文字: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我有終生追求的理想,有我愛和愛我的親人及朋友。對了,我還有壹顆感恩的心……

心靈震顫之後,掌聲雷動。

霍金的大學時代

盡管牛津有許多吸引人的地方,但據說霍金在牛津第壹年的生活是很痛苦的,這年他的中學同學和親近的朋友中沒有壹個和他壹起上大學的。

做作業是壹件令人厭倦的事。霍金在解答導師布置的任何物理或數學問題時很少有困難,由於不必費神就能輕易取勝,他在精神上就處於低落的狀態。學生每星期要聽很多堂課,還要參加每周壹次的個別輔導,輔導的內容是把前壹周導師布置的作業過壹遍。除了這些之外,剩余的時間由學生自己安排。

最自由的事情是考試,考試制度松散。唯壹要緊的考試是由大學校部主持的,而不是由學院方面主持的,這種考試在第壹年的年末和最後壹年舉行。對授學位起決定作用的是學生在最終考試時的表現,學院方面在每學期開始時也考查學生在前壹學期的學習情況和在假期內自學的情況。這稱為學期考試,並由學生的導師打分。霍金對此這樣說:那時在牛津盛行壹種對學習非常抵觸的風氣。妳要麽不努力也能取得優異成績,要麽就承認自己的智力有限,得壹個四等的成績。如果妳學習很努力才得了壹個好成績會被認為是灰色人,這在牛津大學是最糟糕的壹個稱號。

霍金知道自己屬於前壹類人,他決定把這類人的形象付諸實踐。在第壹年的學習中,他只上數學課和數學方面的輔導課,也只參加學院主持的數學考試。因為他的導師坦率地說,第壹年的物理學課程比中學的高級課程內容多不了多少,對霍金的用處有限。

有壹位曾和霍金壹起參加個別輔導的同學,回憶起壹件他印象很深的事情:壹次,導師布置了壹些題目要在下壹次輔導時討論,小組內除了斯蒂芬外沒有人能做出這些題目。霍金論證了壹條特難的定理,導師看了他的作業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對他表示贊賞後把作業還給了他。霍金沒有絲毫的驕傲自大,他只是拿回作業,將它揉成壹團,拋到了教室角落的廢紙簍裏。後來個別輔導小組的另壹個學生說:“如果我能在壹年內論證出這條定理的話,我壹定會將自己的成果保存下來留作紀念!”

另壹件事也涉及到輔導課。導師為組內的4個學生留下了壹系列題目,要他們在下個星期完成。在要進行討論的那天上午,其中3個學生在公共休息室遇見了霍金,他正坐在扶椅上低著頭讀壹本科學幻想小說。

“妳覺得這些題目怎麽樣,斯蒂芬?”壹位學生問。

“噢,我還沒做呢。”斯蒂芬回答說。

“妳最好做壹下,”他的朋友說,“我們3個上星期壹直在做這些題目,只解出其中的壹道。”

後來在去上輔導課的路上,他們又遇見了霍金並問他題目解得怎樣了。“噢,”他說,“我時間不夠,只解出了其中的9道題。”

霍金幾乎不做筆記,只有幾本教科書。事實上他在所學的領域內已經太領先,以至於他不相信許多標準教科書上講的內容。

盡管他對學業持壹種懶洋洋的態度,但他和導師伯曼博士的關系還是很好。他有時也到位於班伯時街的伯曼家去喝茶。夏天的時候,伯曼壹家在後院草坪上舉行聚會,他們壹起吃草莓和打棒球。伯曼博士的妻子莫琳特別喜歡這位行為怪僻的年輕學生,她的丈夫對他評價很高,認為他是壹位物理學家。霍金來喝茶時常早到壹些,詢問莫琳他該買些什麽好書,她指導他要以高品位的文學營養來補充他有時僅閱讀物理教科書之不足。

霍金不夠努力,但這似乎並沒有妨礙他在物理學方面的進展。作為壹個享受獎學金的學生,他必須在第二年年末競爭大學的物理獎,他同年級的其他學物理的學生也都參加競爭這壹獎項。他只花了最少的努力就得到了最高獎,並得到了壹張價值50英鎊的購書禮券。

魯莽的舵手

保持自己的學業優秀並和伯曼博士關系良好是壹回事,而克服日益增加的對這壹切感到厭煩的情緒又是另壹回事。

此時霍金可能陷入了抑郁癥。幸運的是,在第二年他發現了有助於穩定自己情緒的壹件有趣的事。他開始劃船。劃船是牛津和劍橋的老傳統,可以追溯到幾個世紀之前。每年在兩個大學間的劃船比賽使那些劃槳能手大顯身手,這些能手在壹年中花不少時間參加院際的比賽和訓練。

劃船要求獻身精神和投入,這也是它在大學裏風行的真正原因。而對於霍金來說這可以很好地緩解大學生活給他帶來的無聊和厭倦。

劃船是壹種極其耗費體力的運動,劃槳手必須體格非常強壯才能有力氣使船行駛,但對壹個劃船隊來說還有壹個基本的要素—— 壹個好舵手或“船長”。

霍金很適合當舵手,他體重輕不會使船負重太大,他的嗓門大,劃船時他很得意地喊的口令,全船都聽得清;另外他守紀律,參加全部的訓練不缺席。霍金的劃船教練是諾曼·迪克斯,他在大學學院劃船俱樂部裏已待了幾十年。他回憶說霍金是壹個稱職的舵手,但對成為冠軍從不感興趣。他猜想這位舵手對此不感興趣的原因在於,爭取冠軍就有些過於認真,整個事情也變得少有樂趣。

迪克斯回憶說霍金是壹個魯莽的年輕人,他在水上指揮時從壹開始就養成了蠻幹的作風。許多次他的八槳劃船回來時船被撞壞,槳被損壞,因為他要他的隊員通過不能通過的狹窄航道,所以就遭了殃。迪克斯從不相信霍金說的話:“在路上碰到了意外。”

“這多半是,”迪克斯說,“我可以肯定,他人坐在船尾,但思想已經飛出雲外,在考慮他的數學公式。”

霍金在第壹學年中不適應環境,感到孤獨,也想減輕自己無聊的心緒。劃船俱樂部使這位19歲的男孩走出了自我,給他壹個機會融入到大學的群體中去。

給我評壹等,我去劍橋;給我評二等,我留在牛津。

霍金到牛津大學不到三年,最後壹次考試來臨了。霍金再次面臨挑戰,他突然發現自己本可以對這最後壹次考試做好較充分的準備。

伯曼博士知道,霍金過低估計了期末考試的難度。最後壹次考試是三年學習的焦點所在。霍金曾經做過計算,他在牛津的三年期間花在學習上的時間壹共約是1000小時,每天平均壹小時——這不能應付困難的期末考試。

霍金定了壹個策略。由於參加考試者可以從每張試卷中選擇題目來做,並且選擇余地較大,所以他決定只回答那些理論物理的題目,而對那些需要詳細事實知識的問題置之不顧。但是,另外有壹個問題又使事情變復雜了。他已申請去劍橋攻讀宇宙學的博士學位,想在當時英國最傑出的天文學家弗雷德·霍伊爾指導下深造。問題是要讓劍橋大學錄取,他必須獲得第壹等的榮譽學位,這種學位是在牛津可能取得的最高資格證書。

最後壹次考試前壹晚,霍金感到很恐慌,他整夜翻來覆去睡不著。早上霍金和所有考生壹樣按慣例穿上單調的黑禮服和白襯衫,戴上蝶形領結,睡眼惺忪忐忑不安地離開房間,沿著大街走向沒多遠的考試大廳。街上幾百個學生穿著同樣的衣服沿著人行道向前走著,有些學生胳膊下緊緊夾著書本,另壹些學生在進入考試大廳前拼命地吸著最後壹支煙。

考試大廳似乎也在竭盡所能嚇唬學生:高高的天花板,巨大的枝形吊燈從半空中垂下,壹排排僵硬的木頭桌椅。監考人員從這排走到那排,註視著姿態各異的學生——有的眼睛盯著天花板或半空中,牙齒咬著鋼筆,有的全神貫註俯身伏在草稿紙上,有些昏昏欲睡。當考卷放在霍金面前時,他有些清醒了,並馬上按他的計劃只回答理論性試題。

考試結束後,霍金和其他同年級學生壹起走出去慶賀。他們拿著瓶子狂飲香檳酒,並把香檳酒噴向夏日的天空,壹大群學生使大街上的交通阻塞。經過壹段時間的焦急等待,考試結果宣布了,霍金處於第壹等和第二等之間。為了最後決定命運,他將不得不面對壹場口試,由各主考官親自進行壹次面試。

他很清楚自己在大學裏的形象。他被人們看作是壹個差勁的學生,不愛整潔,似乎有些懶散,對喝酒更感興趣,喜歡玩兒而不喜歡認真學習。但他低估了人們對他才能的高度評價。在面試中,霍金的表現完全反映了他實事求是的態度,同時這也挽救了他未來的職業生涯。主考官要霍金告訴考試委員會他對未來有什麽計劃。

“如果妳們給我評第壹等,”他說,“我將去劍橋;如果我得第二等,我將待在牛津,所以我希望妳們給我第壹等。”

考官們這樣做了。

霍金的婚姻

身體的殘障加上科學上的成就,很容易讓人將之神化而加以崇拜,但霍金仍然是壹個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並非完美的人。

霍金的父母家裏有基督教的背景,但霍金的母親當年曾加入英國共產黨。霍金13歲時就已深受羅素等人實證主義的影響。當他的幾個朋友在美國布道家葛培理的倫敦布道會上“決誌”成為基督徒時,霍金打心眼裏不以為然。可以想象他的感覺——就像壹個從小接受無神論教育、對宗教信仰持鄙視態度的知識分子,對他們某壹天突然“信教”的朋友的感覺壹樣。

有趣的是,對霍金的人生影響最大的人,應該就是他的前妻簡恩。愛情和婚姻有時是很玄妙的事——霍金是個理科男,簡恩卻是個文科女,研究西班牙文學的博士,而陪伴了這位舉世聞名的無神論者四分之壹世紀的這個女人竟然是壹位相信上帝創造了宇宙萬物的基督徒!

持續25年的美麗童話破碎

1962年除夕,霍金在壹個新年晚會上第壹次見到簡恩,其後很快墮入情網。那時的霍金還只是劍橋大學的壹個21歲的成績平平的窮小子研究生,連研究方向都還沒找到。

他們相識壹個月後,霍金被診斷出患有盧伽雷病,醫生告訴他只有兩年的時間可以存活。但簡恩仍然不顧壹切地跟他戀愛了,她要用愛情讓他在世留下的短暫的年月過得充實、幸福。

跟簡恩相識、相戀是霍金生命中的壹個重大轉折點。靠著愛情的力量和自身的剛強,霍金開始在簡恩的鼓勵和照顧下,壹邊頑強地與疾病抗爭,壹邊繼續科學研究。

1965年,霍金與簡恩結為夫妻。跟簡恩結婚徹底改變了霍金的人生。他不但沒有死掉,而且活得蠻有激情和活力——他們很快就有了三個孩子就是壹個證明。

簡恩帶著壹種毅然堅定的信心鼓勵霍金,她相信壹切都會好起來,霍金會在物理研究上作出成果,他們會有壹個幸福美滿的婚姻和家庭。霍金能壹直活到今天,本身就絕對是個奇跡,而曾經支撐他與頑疾絕癥搏鬥的,壹定包括了被簡恩的榜樣所激勵的信心。

簡恩自己毫不隱諱且多次在接受采訪時強調當年支撐她的信心來自自己對上帝的信仰。她說:“如果沒有對上帝的信仰,我不可能從那樣艱難的處境中熬過來,我從壹開始就不可能跟斯蒂芬結婚,因為我不可能有幫助我度過難關的樂觀精神,更不可能保持那樣的精神。”

簡恩服事、照顧霍金25年之久,壹天24小時、壹周七天看護他,推著輪椅帶他到各地旅行,還要照顧幾個孩子、操持其它家務。25年的時間,她看著他從默默無聞的研究生變成“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

然而令人傷感的是,霍金與簡恩的婚姻並不是壹個美麗的童話。霍金長年的殘障給他和簡恩生活帶來深重的磨難,也對兩個人的性格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隨著霍金的名氣越來越大,他的脾氣越來越驕橫、古怪、孩子氣、貪圖享樂、自我中心,簡恩也得了憂郁癥甚至有自殺傾向。

1990年,霍金宣稱愛上了照顧他的年輕私人護士伊蓮(Elaine Mason)而跟簡恩離婚。簡恩竭力想挽回他們的婚姻,但無法接受霍金提出的跟家人和“小蜜”輪流同居的條件。

1995年,霍金與伊蓮結婚。2004年,英國有媒體爆料指霍金遭到伊蓮虐打,據傳霍金身上出現多處傷痕、手腕骨折,臉部和嘴唇都有很深的傷口,但霍金拒絕配合警方的調查。2006年,霍金與第二任妻子辦理了離婚手續。簡恩後來也重新結婚,嫁給她的教會的唱詩班指揮。2009年霍金因呼吸道感染病重,簡恩還帶著女兒到醫院看護。

“跟霍金壹起生活是以信心為根基”

借著近年發行的壹些新的傳記、電影,我們對達爾文的虔誠的基督徒妻子、對他們夫妻之間的信仰的張力也有更多了解。霍金跟簡恩這對“冤家”幾乎是“無獨有偶”,不過他們之間的沖突和怨氣似乎更多。

除了殘障的苦難和性格的不和,信仰不同、世界觀彼此沖突也是霍金與簡恩的婚姻惡化的原因之壹。2004年,簡恩出版了她回憶跟霍金的婚姻生活的書《舞動星宿的樂曲——跟斯第芬壹起生活》(Musicto Move the Stars – Life with Stephen,書名另譯《霍金:前妻回憶錄》),書中不僅坦白地談及他們婚姻的難處和簡恩自己的掙紮,也有大量的篇幅論及他們之間的信仰和世界觀的沖突。不過,霍金多年的女秘書在該書出版後公開反駁簡恩在書中對霍金的負面描述,並指責簡恩照顧霍金並不盡心。

在他們婚姻的早期,簡恩和霍金關於信仰的爭論還有點夫妻拌嘴的味道,但到後來這方面的沖突越來越激烈、痛苦、具有傷害性,仿佛科學與信仰的戰火燒進了婚姻的家門。

每當簡恩想跟霍金深入討論關於科學與信仰的問題時,霍金都抱以嘲諷的微笑,令簡恩倍感不被霍金尊重而絕望傷心。他們剛結婚的時候還有壹些共同的朋友可以壹起享受“談笑皆鴻儒”的知性愉悅,但到後來霍金的朋友圈子越來越窄,只跟壹幫“幹燥、無趣、偏執”的“教條主義無神論者”科學家相投,簡恩覺得索然寡味。

簡恩興趣廣泛,更不是壹個愚昧無知、沒有思想的婦人。恰恰相反,她有極深的哲學、人文功底,而且因為二十多年受霍金和他的這幫無神論科學家朋友的耳儒目染,她對現代科學(特別是物理、宇宙學)的發展及霍金等人的信仰前設非常了解。

在《舞動星宿的樂曲》中簡恩對科學與信仰的議題有非常深入的討論,從中也讓人能體會她跟霍金之間的信仰沖突給婚姻帶來的裂痕之大、傷害之深。

簡恩對霍金的無神論信仰的認識可以說是入木三分。霍金為維護無神信仰提出了“人擇理論”來抵抗現代科學發現(特別是大爆炸)指向創造者的“神學意味”。

簡恩指出,這不過是因為霍金這樣的無神論科學家以把宇宙的起源還原成科學定律和數學公式作為最終目標,對他們來說,上帝的存在是壹種“尷尬的障礙”。那種把人類復雜的感情和心理反應,還原成科學公式和分子間的化學反應的還原主義,跟簡恩身上的人文氣質格格不入。

她說:“音樂、藝術、政治和科學創造中的屬靈微妙遠遠超過任何能植入人腦的、作為壹種基本生存機制的原始功能。”簡恩不接受理性是認識宇宙的唯壹途徑,更對壹些“以科學教最高祭司自居”的人用科學取代宗教、迷信“科學萬能”的傲慢與偏見不以為然。對甚至連人的利他行為也用自然選擇來解釋的“動物行為論”,簡恩不但質疑其科學性,更指出其虛無主義的實質。

霍金不相信上帝,但卻相信11維時空、弦論、多宇宙、外星人存在、地球即將毀滅等同樣無法實證的理論。簡恩形容這是壹種“關於想象中的粒子在想象中的時間中穿過魔鏡般的宇宙”的“只存在於理論家頭腦裏”的玄學,並對竟然有人因此膜拜霍金甚至把他視為絕對正確的“神明”而感到悲哀。只有壹次在他們夫妻爭論信仰問題的時候,霍金承認他的“宇宙科學”跟宗教壹樣需要“信心的跳躍”。

當霍金不斷宣稱他的宇宙裏沒有上帝、對信仰嗤之以鼻的時候,簡恩覺得非常諷刺。她說:“我跟霍金壹起生活就是以信心為根基的——我相信他的勇氣和天賦,相信我們會共同努力,我的信心的終極就是宗教信仰。”

物理公式救不了走向死亡的婚姻

在霍金的殘障和他們婚姻的不和帶來的苦難之中,簡恩在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教會中找到了壹些慰籍。苦難也迫使她對惡的來源、對罪、對自由意誌等問題有很深刻的思考。但很多時候她也有很深的掙紮。很多時候她困惑地問自己:“上帝到底要我付出什麽?他到底要我做出多大的犧牲?”。她努力在“黑暗、痛苦和恐懼之中倚靠上帝”,也試圖跟霍金分享自己的心靈感受,但霍金只要壹聽到“恩慈”、“憐憫”等基督教意味的字眼就怒氣沖沖嗤之以鼻,好像受到侮辱壹般。

在他眼裏這樣的“教徒的多愁善感”是懦弱、愚昧的表現,是他最鄙視的失敗者的行為。最近幾年經歷幾次“大難不死”後,霍金變得更加桀驁不馴,心變得更加堅硬冰冷,而簡恩最終也沒能脫離“與不信的人同負壹軛”所帶來的悲劇。

有壹點簡恩肯定是對的——人類的心靈如此的奧妙,絕非數、理、化公式可以全然測透。盡管霍金在科學上的成就令人景仰,但他大半生經歷殘障的苦難,本身已是不幸。

而雖然簡恩是基督徒,他們的婚姻最終還是失敗,就更是悲哀。這些對霍金的信仰和對上帝的看法到底有什麽樣的影響,局外人恐怕難以推測。

苦難帶給人的心靈的影響各有不同。有些人的心在苦難的磨煉中可能變得更加柔軟、對他人更有悲憫、同情和愛心,苦難反而使他們與上帝更加親近,對上帝的信仰成為他們跨越苦海的橋梁,如臺灣女作家杏林子;但也有些人的心在苦難的煎熬中可能變得更加剛硬、冷漠、怨天尤人。

婚姻的難處也是壹樣。有的夫妻在難處中山窮水盡而不得不呼求上帝,結果反而絕處逢生讓婚姻死而復活;但也有的夫妻在彼此的傷害中不能自拔,在怨恨與苦毒的泥沼中越陷越深。

霍金也許是個優秀的科學家,但科學無法給人道德的動力,科學也無法挽救走向死亡的婚姻;簡恩也許是個有思想的基督徒,但很多時候即使信仰者也有軟弱和無奈。他們兩人長年在信仰上的沖突和糾結,跟感情、生活上的不和與紛爭交織,最終分道揚鑣越走越遠,這無疑給圍觀的我們留下傷感的悲劇。

但這才是真實的人生和人性,物理公式無法還原,11維時空的遐想毫無幫助,粉絲的神化膜拜也終會幻滅夢醒。有時我難免會想,也許,上帝給霍金壹個殘障的身體和壹個失敗的婚姻,是為了給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壹些微聲提醒?

但願我們的心靈不會聽而不聞。

學術思想

時光機

霍金繼承認外星人的存在後,又發表壹個驚人論述:他聲稱帶著人類飛入未來的時光機,在理論上是可行的,所需條件包括太空中的蟲洞或速度接近光速的宇宙飛船。

時間縫隙

至於時光機的關鍵點,霍金強調就是所謂的“四度空間”,科學家將其命名為“蟲洞”。霍金強調,“蟲洞”就在我們四周,只是小到肉眼無法看見,它們存在於空間與時間的裂縫中。

回到過去

霍金指出,理論上時光隧道或“蟲洞”不只能帶著人類前往其他行星,如果蟲洞兩端位於同壹位置,且以時間而非距離間隔,那麽宇宙飛船即可飛入,飛出後仍然接近地球,只是進入所謂“遙遠的過去”。因為在4度空間中,10分鐘也許是n小時。不過霍金警告,不要搭時光機回去看歷史。

飛去未來

霍金表示,如果科學家能夠建造速度接近光速的宇宙飛船,那麽宇宙飛船必然會因為不能違反光速是最大速限的法則,而導致艙內的時間變慢,那麽飛行壹個星期就等於是地面上的100年,也就相當於飛進未來。

四度空間

即使是在太空中,萬物也都有時間的長度,在時間中漫遊,意味著穿越該“4度空間”。

外星人論

霍金在美國探索頻道2010年4月25日播出的紀錄片《跟隨斯蒂芬·霍金進入宇宙》中說,外星人存在的可能性很大,但人類不應主動尋找他們,應盡壹切努力避免與他們接觸。

星際移民

霍金在2010年8月接受美國知識分子視頻共享網站BigThink訪談時,再曝驚人言論,稱地球200年內會毀滅,而人類要想繼續存活只有壹條路:移民外星球。

高維空間

根據90年代提出的M理論(超弦理論的壹種),宇宙是十壹維的,由震動的平面構成的。在愛因斯坦那裏,宇宙只是四維的(三維空間和壹維時間),現代物理學則認為還有七維空間我們看不見。

霍金生平

1959年17歲的霍金入讀牛津大學的大學學院攻讀自然科學,用了很少時間而得到壹等榮譽學位,隨後轉讀劍橋大學研究宇宙學。

1963年,21歲的他不幸被診斷患有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癥即運動神經細胞病。當時,醫生曾診斷身患絕癥的他只能活兩年,可他壹直堅強地活了下來。

1965年,23歲時他取得了博士學位留在劍橋大學進行研究工作。

1973年,他考察黑洞附近的量子效應,發現黑洞會像天體壹樣發出輻射,其輻射的溫度和黑洞質量成反比,這樣黑洞就會因為輻射而慢慢變小,而溫度卻越變越高,最後以爆炸而告終。黑洞輻射或霍金輻射(包括de Sitter空間中的霍金輻射)的發現具有極其基本的意義,它將廣義相對論、量子場論和熱力學統壹在壹起,其為彎曲時空中的量子場論。1973年以後,他的研究轉向了量子引力論。雖然人們還沒有得到壹個成功的理論,但是它的壹些特征已被發現。例如,空間-時間在普朗克尺度下不是平坦的,而是處於壹種粉末的狀態。在量子引力中不存在純態,因果性受到破壞,因此使不可知性從經典統計物理學、量子統計物理提高到了量子引力的第三個層次。

1980年以後,霍金的興趣轉向了量子宇宙論,提出了能解決宇宙第壹推動問題的無邊界條件。2004年7月,他承認了自己原來的“黑洞悖論”觀點是錯誤的。《時間簡史》的副題是從大爆炸到黑洞。史蒂芬·威廉·霍金認為他壹生的貢獻是在經典物理的框架裏,證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點的不可避免性,黑洞越變越大,但在量子物理的框架裏,他指出,黑洞因輻射而越變越小,大爆炸的奇點不斷被量子效應所抹平,而且整個宇宙空間正是起始於此。理論物理學的細節在未來的20年中還會有變化,但就觀念而言,已經相當完備了。

1985年,他因患肺炎做了穿氣管手術,被徹底剝奪了說話的能力,演講和問答只能通過語音合成器來完成。

1985年,第壹次來到中國,到中國科技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訪問 。在科大水上講演廳做天體物理的學術報告。

1988年,霍金的科普著作《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發行,從研究黑洞出發,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歸宿,該書被譯成40余種文字,出版逾1000余萬冊,但因書中內容極其艱深,在西方被戲稱為“讀不來的暢銷書”(Unread Bestseller),有學者曾指這種書之所以仍可以如此暢銷,是因為書本嘗試解答過去只有神學才能觸及的題材:時間有沒有開端,空間有沒有邊界。

2001年10月,又壹部作品《果殼中的宇宙》(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出版發行。 該書是《時間簡史》的姐妹篇,以相對簡化的手法及大量圖解,訴說宇宙起源。

2002年,第二次來中國,在北京、杭州作主題為《膜的新奇世界》(Brane New World)科普報告,向公眾闡釋他的關於天體演化的“M理論”。

霍金亦試圖通過通俗演講,將自己的思想與整個世界交流,除了常在英國及美國發表演說,他90年代曾兩次到訪日本。

霍金曾指,大眾會好奇壹位殘障人士,為何會想到這麽多宇宙論,令他成了大眾媒體的寵兒。事實上,他在《星際迷航(Star Trek)》中的電視系列劇《星際迷航:下壹代》中飾演過自己,與愛因斯坦及牛頓壹起打橋牌;他亦曾在美國卡通片《辛普森壹家》中“演出”,拯救劇中的女孩。其形象也在卡通片《飛出個未來》中的壹集裏出現。卡通片《居家男人》中則有與其類似的角色(Steve)對其進行了滑稽的模仿。

2006年,他在香港透露正與女兒合撰寫壹套類似於《哈利波特》、但主題是理論物理學而非魔法的小說。

2006年6月,第三次來中國,他帶來的仍然是自己關於宇宙學最新的研究,在香港科技大學體育館主持壹個題為"宇宙的起源"的演講時,轟動壹時,被戲稱為受到“搖滾巨星”級的接待。2006年6月19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向北京的公眾講述《宇宙的起源》。

2009年4月6日,霍金因病取消外訪,同月20日因病送院治理,情況欠佳。

2012年1月傳出因臉部肌肉惡性萎縮,已嚴重影響其表達能力,並有可能使他無法發出獨特的“電腦聲”。

2012年4月6日播出的熱播美劇《生活大爆炸》第五季第21集中,史蒂芬·霍金本色出演參與了客串。

2012年,霍金在趙曉凱收藏北京奧運火炬上蓋上了兩枚金色指紋,並題詞:“為了人類長期生存,為了世界和平,我們需要銷毀所有核武器”(to ensure the long term survival of the human race we need to disarm all nuclear warheads and promote world peace!) 。

2017年為英國BBC錄制紀錄片《探索新地球》。

Coin Marketplace

STEEM 0.27
TRX 0.11
JST 0.031
BTC 71168.96
ETH 3851.55
USDT 1.00
SBD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