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粗线条
在后台看到《元认知学习法》的阅读量翻了一番,还多出一些收藏记录,想必也来自这篇文章。
第一次接触「元认知」概念时,我也觉得脑洞大开,好像突然又通了一窍,人生即将开挂。但现实不是这样。
再后看,我开始厌恶「认知」一词,尤其是当它被包装成“高级武器”出现在媒体文章上时,比如「认知升级」「认知突围」。我认为这些都不是好词。人脑不能像计算机系统那样,按下一个按钮就变得高级一次,也不会像物理世界的运动那样,客观直观。这些词将过程简单化,结果夸大化,忽视我们获取好的思维习惯所需的实战和经历,而将重要性过分关联到方法论上。网络上的速成班也无法逃避这样的毛病。
容易理解的东西未必容易表达,反过来,说起来容易很可能是因为忽略了某些关键逻辑。学习方法论和实际学习也是这样一对关系。
痴迷方法论是大多数人在学习中会遭遇的陷阱,互联网放大了它的弊端。著名的认知科学公司【安人心智】认为,互联网的知识创业生态下,有两种物种:
- 知识逐利者,以收割焦虑感和功利心为主
- 知识创造者,在时间源头创造高保真度的知识,布道隽永的知识
在我看来,网络上绝大多数学习方法论相关的作品、文章都可以归结为前者。
我曾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但可以肯定,我使用其中读书方法的可能性,比我再次阅读它的可能性要小。我曾阅读斯科特·扬的《如何高效学习》,但除了知道作者自身的各种光环外,我记住不里面任何一个方法。
寻找好的方法论本身没有错误,但极容易掉进一个陷阱,把别人的经验当作自己的法宝。真实世界并不像金庸武侠小说里写的那样,得到一本宝典就能够统一江湖。
波普尔说,知识的关键问题是知识增长[growth of knowledge],而不是知识本身。在学习这件事情上,口号是廉价的,方案是昂贵的;概念是肤浅的,行动是关键的;方法的是收益是有限的,内容收益是无限的。
然后,问题又回到原点,怎么学和学什么?这两个问题对应《元认知学习法》里的“如何更好地获取知识”和“如何获得更好的知识”。请注意,那并不是给你的建议。我避免给任何人建议。
前几天,有个朋友跟我说:“喜欢的号都不更了,更的号都不喜欢了。你要继续写下去,虽然有些东西我也不感兴趣。”我突然意识到,比起我到底写了什么,继续写下去的行为本身对一部分朋友的影响会更大。
对我来说,写作是我从未打算完成的人生计划,它是一种就像说话一样平常的行为。在老的时候,我希望能够以超过周围人优美的文笔书写自己的人生回忆录。我这样告诉朋友,他表示欣慰和祝祈。
《我的工具主义》里提到“工具是思想、方法的技术表达,好工具本身就藏着好方法。”同样,人生目标里也藏着你应该掌握的技能,而你所学习的技能会自主规划出应该采取的方法和路径。后者由学习过程中遭遇的实际困难所决定,急不来,也不必非要预习其他人的方法论。
以两个名人的故事结束这部分。
芒格说,要注重榜样的力量。《穷查理宝典》的英文名叫 Poor Charlie’s Almanack,而他的榜样——美国国父富兰克林也曾出版过的一本书,名叫 Poor Richard’s Almanack。这两本书之间只有一个词不一样,这是芒格在向偶像致敬。
索罗斯是华尔街的超级金融大鳄,实际上,他对自己交易员的身份感到耻辱。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波普尔的学生,以承其衣钵为荣,致力于老师思想的推广,这是他正真为人所尊重的地方。
推荐阅读
INCERTO TIME
人,尤其青年时,一定要在历史上诸多思想家、艺术家、文学家中追认出自己精神上的血脉与源点。找到了,就是为自己标榜出了一个高度和尺度,于虔敬研习中逐入臻境,尔后步步窥见自己的禀赋,个人的才份此后一生用之难竭。找不到,终生盲目茫然,无根。所谓人心无所凭依便极易落入平庸与浮佻,概莫如是。
微博 @晝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