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锤子和钉子”+“存在主义”
查理·芒格曾经说过,手里有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我的理解就是当你掌握一个知识和理论后,总是会把它套用在各个生活场景中。说的好听叫理论结合实践,说得难听就是大脑实在是太懒惰了,喜欢把什么都简单的归因,便于“自己”理解。
比如说,当我知道“抑郁症”这个病时,觉得自己难过和没气力做任何事就是得病了,有时候还给自己加戏,这忧郁的样子实在让我顾影自怜;当我知道“拖延症”时,也为自己的懒惰找到了借口:我就是有病啊,所以这件事情完成不了不怪我啊,毕竟没有能根治拖延症的药啊;当知道了“原生家庭”的概念后,有什么事情也会归罪到父母身上,觉得自己的童年没有完美无缺,所以有了现在的痛苦。当然也有一些对生活有利的效应和理论,比如“帕金森定律”“墨菲定律”“二八定律”“边际递减效应”等等,这里就先不展开讲述了。
其实这些都是不成熟的表现,归根结底是自己没有勇气去承担这份责任感,这份“自己应对自己人生负责任”的担当。社会定义一个人18岁正式成年,我觉得大多数人在这时候都配不上“成年人”的标签。回想自己的18岁,还是一朵温室里的幼苗,接受着父母的呵护和亲朋好友的关爱,连基本的财务自由都没有,更不用说可以为自己负责了。而就在“社会时钟”把我归类为“大龄剩女”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其实自己只不过刚成年而已。
“社会时钟”其实也可以叫做“同龄人压力”,按照现在的社会标准来看,什么年龄应该干什么样的事情,比如说25岁应该结婚,30岁前生个孩子,男人的压力更大,30岁前还要有车有房,不然你有什么资本去结婚?如果你不按照这个所谓的社会准则行事,那你就被加上难听的标签,什么“剩女”“屌丝”“凤凰男”等等,因为人性的一大劣根就是看不得别人和自己不一样。有的人扛不住社会压力,然后委屈求全,牺牲了自己的事业或爱情,只为换来别人眼里的“常态“,不能说这样的生活就会不快乐,毕竟幸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上升到”存在主义“的概念来说,就是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而不应该被任何道德标准所框住,而你的选择创造了你,你也要为自己的的选择和其后果所负责。
懒惰的大脑
前面说到,大脑其实是一个十分懒惰的东西,能不去费劲思考复杂的概念,那就尽可能的不要耗费自己的能量。
比如说,当你初见一个人的时候,总是喜欢给Ta打上标签,Ta是哪里人?你心中就有一个那个地方来的人的固化形象(例如,山东人就是能喝酒,南方小姑娘就是萌妹纸...)来方便给输入大脑的新信息简易分类;大脑还喜欢“听故事”“编故事”,如果你给一个人一件事下了定论,大脑就会在潜移默化中疯狂的找寻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就像《三国演义》中“魏延的反骨”,因为诸葛亮一开始就觉得魏延会造反,那他看魏延做什么事情都会作为自己结论的证据,而假定魏延本身不会造反,这么被一个人天天怀疑,也有崩溃的那一天,诸葛亮究竟是塑造了“反派魏延”还是他真是神算出了魏延会谋反这件事,就不得而知了。
所以建议我们不要轻易给别人乱下标签,不要给事情乱扣帽子,大脑“耍小聪明”偷懒一点点,只会局限自己的认知,错过很多机会。同理,也没有必要给自己打上标签。
人生在世难免会受到别人的评价,别人夸你时,给你一堆高大上的夸奖和标签,自己太当回事儿了,其实也是一种负担。毕竟自己的水平是一个客观事实,不会因为外人对你的推崇而增加,也不会因为别人的贬低而减少,“造神运动”见得不少,也看到了很多被捧上天的人,因为受制于别人给自己的定义,而活得痛苦不堪,你的“人设”只能自己定义,和他人无关。
也谈成长
没有足够的阅历,给你一个犹如真理一般的礼物,你也无法物尽其用。这就是经常听到的“道理都知道,可还是过不好一生吧”。
很多概念和道理,都是基于你已经有了足够多的经历后才能真正理解的,这不是说老者就注定比年轻人有优势,时间和成长只有相关性而无因果律。如果你穷尽一生也没有多大的人生阅历,当你老了时,掌握的智慧可能不如一个从小就体验人生的青少年多。
小时候姥爷教导我的很多东西我都当作儿戏,而在他过世几年后某几个瞬间才终于理解他的苦衷,但由此引发的思考和问题也无法再和他交流,向他提问。智慧的传承真是多易多难。
所以在有限的人生中,多看书多观影,多和人打交道,多思考多反思,一直怀着“求知若渴,虚怀若愚”的精神,能尽量早成熟并且理性的活着,大概就是我现在能想到的最好的成长方式了吧。
Hi! I am a robot. I just upvoted you! I found similar content that readers might be interested in:
http://rcdf8.blo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