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称竞争

那个倒霉的俄罗斯反对派领袖纳瓦尔尼,曾试图参选总统,也不瞧瞧对手是谁,能不被普京送进监狱!这就是此处要说的“非对称竞争”,那是一种颇不寻常的博弈。将之称为“竞争”是否恰当,一开始我有点犹疑,因为“竞争”一词似乎本来蕴含某种对称性。依据通常的理解,“竞争”大概应具有如下特性:
竞争者的实力、身份、条件等等大体相当;
竞争者具有相同或者至少相近的目标;
竞争者都承诺遵守同一套规则。
而非对称竞争则不完全具有这些特性。因一时没找到更好的表达,只好采用“非对称竞争”一词。本文所举的事例都是:先行获得优势的一方,强使对手接受不对等的条件,致使结果不再有悬念,而且有时结局还十分惨烈。

image.png

争夺话语权

官方媒体最爱用的一个口号是:争夺话语权!每听到这句话时,我都不免暗自猜度:说此话者真的被禁言很久了吧?要不是嘴被封堵得太久,哪来那种势如烈火的愤慨呢?

当然全世界都知道,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我们这里鼓吹争夺话语权的人,手中握有几乎完全的话语权,而其对手——如果还有对手的话——则几乎完全丧失了话语权。既然如此,为什么强者还要全力去弱者手中抢夺话语权呢?这就是货真价实的非对称竞争!

要获得对这场非对称竞争的理性认知,首先得了解一下“竞争舞台”上的话语权形势,或者用更具现代色彩的说法:舆论生态。

自从1950年代提出“舆论一律”这一著名口号以来,几十年如一日的舆论生态就是:官方控制了全部舆论工具,包括电台广播、报章杂志、所有出版物、以及任何出现一个文字或者一点话声的东西。这种超越任何时代、任何地域的空前的舆论控制,实在是真正的骇世奇观。我不明白,为什么“拥有所有话筒的人,还要抢话筒”!

那么,要到哪里去夺取话语权呢?当然是从大众那里。

不妨看看“被夺权”者的话语权状况。在官方之外,所有人——包括那些称得上精神贵族的大牌学者——不可能在未获批准的情况下发表一个字。甚至像朱德这样的超级元老,没有最高领袖的首肯,也别想在报刊上发表一篇文章。当然,封住朱德的嘴要难些;老爷子或许憋得太久,忍不住在一些场合讲点什么,而这就惹恼了领袖。1966年5月23日,在那次必将“名垂青史”的批判会上,批判者给朱德定的主要罪名就是:到处乱说!

连朱德这种地位的人都被抢走了话语权,遑论市井小民!

禁绝文字就更严厉了。下面是一个完全真实的故事:我的一个老师集多年研究心得完成了一篇专业论文,投稿之前到所在大学去开一纸证明。今天的青年绝难想象,那时给专业杂志投稿是要单位证明的!谁知学校断然拒绝,在苦苦哀求之后仍无结果。那位老师央求学校:不要你们对论文说半个好字,只要证明我是学校的人就行了。但得到的还是拒绝!管事者对作者不致有什么深仇大恨,唯一的解释只能是:凡是涉及发表文字的责任,办事者都怀有近乎本能的恐惧!

这种架势,还能不抢尽民众手中的话语权?哪里还谈得上,朝野在舆论场上进行什么平等竞争!谁还敢去与戈培尔竞争?

争夺“哺乳”权

面对一个给孩子喂奶的母亲,如果某人声称:你喂的奶不行,必须让我来,只有我才能给孩子喂最纯正的奶!那么,你想必会说:此人一定疯了!

真没想到,在孩童教育上,就是发生了类似的事情。

不知道从何时起,广泛流行起一个词:狼奶。每当人们看到,一些青少年没有教养、无法无天、伤天害理,酷似当年的红卫兵,往往不免大发感慨:喝狼奶长大的孩子啊!这句话的完整解释,当然不可能出现在任何官方出版物上。但凡经历过文革的人,不可能不知道狼奶的真正含义。

真的,文革后至今,成长中的新一代人在许多方面,让人们十分失望:他们言行粗野、恃勇好斗、大话喧天、无所用心、不知敬畏、不近情理……。所有这些,都戳到了上一代人的痛处:那不正是文革中红卫兵的风貌吗?正是那时的教育让文革那代人,几乎全都变成了无法无天的红卫兵;而他们又将这些传给了下一代、再下一代……。任何稍具判断力与责任心的人,都不能全然回避这些事实。这些都是已刻入人们心中的历史真实,今天不过是被有心人概括到“狼奶”二字中罢了。“狼奶”当然难听,也不免有损文革派人士的颜面,但在无情的历史事实面前,恐怕也无法回避。

“狼奶”之说招致的一种自然反驳是:孩子们毕竟受到更多正面教育吧。改革开放之后,接触的新知识、新思想、新风尚那样多,难道还不足以克服狼奶的影响吗?更形象点说就是:即使喝了狼奶,灌进更多良奶——亦即人奶——之后,也应该抵消了吧?

良奶怎么不敌狼奶呢?原来这就是一场非对称竞争!在气势如虹铺天盖地的狼奶面前,良奶的力量实在微不足道。

首先看看狼奶的超强地位。文革中流行的那一套思维、理念、习惯等等,其实并不限于文革时期,在文革前后都广有市场,而且至今都被许多人欣赏;它们也并非总是贴着文革标签。况且,狼奶后面站着最大的人物,更让其身价百倍。就是文革之后,狼奶的生产一天也没有停息。例如“仇恨教育”,什么时候中断过?如果不是这样,社会怎能接受那种丧天良的事情:在台湾车祸致50余人遇难之后,在大陆网上欢呼者竟在十万以上!没来由地仇恨台湾老百姓,这不是狼奶之功又是什么呢?

其次,良奶往往显得天然弱势。良奶中包括道德教育中经常提到的仁爱、人道、良知、善心……。而这些,恰恰是在许多年中被批为“资产阶级人性论”的东西,在人们心中从无好面相!良奶还包括价值观教育,例如自由、平等、法治、人权之类。这些东西就更不用说了,在官方意识形态中几乎从未争得立足之地,在那些极端偏激的左棍心中,更是臭不可闻,等同于毒药,经常被批为“西方资产阶级邪说”,还有谁敢沾边!

狼奶与良奶在还未正式交手之前,良奶就已经败阵了,哪里还有什么平等竞争机会?于是,狼奶拥有者就夺得了独占的“哺乳权”!

争夺影响力

如果在官场上出现争夺影响力的博弈,岂不又是一场大戏?参与竞争的人多矣,即使一个芝麻官,岂肯自愿放弃影响力?但没有人对小人物的影响力感兴趣;此处只关注处于最上层的大人物的影响力,这是其中每个人势在必争的。例如,当年民国要人黎元洪与段祺瑞,能不争得难解难分!

在这类争斗中,不对称性典型地发挥作用。简单说来是:具有某种特殊优势——完全不必是能力、德行、谋略之类——的人通常会“愈战愈强”,最后往往全收其功,让对手一败涂地。在这种博弈中,不对称性就在于,最强者即使仅仅比次强者高一厘米,他也有足够把握将那一厘米差距变成一百米!

最有说服力的例子,莫过于斯大林与托洛茨基之间的竞争。

今天,即使经常朝拜苏维埃圣殿的人,都不太知道托洛茨基是谁了。可以说,正是这个犹太人一度掀翻了整个世界!他是十月革命的真正组织者,曾经令人谈虎色变的苏联红军的组建者与首任总司令。在俄罗斯这个地道的军国主义国家中,这些都谈不上卓绝;而托洛茨基主要是一个文人、理论家、宣传家、演说家,还在1920年代,他的文集就已经多达几十卷!在所有这些方面,他都远远胜过斯大林。在十月革命之后许多年,托洛茨基都是与列宁并排挂像的人。但在与斯大林的竞争中,他还是最终失败了。失败后他被驱逐出国,后来在墨西哥惨死于斯大林派出的克格勃特务的刀下。

托洛茨基的失败始于与斯大林之间强弱之势的逆转。托洛茨基才高气傲,基本不把斯大林放在眼里,更不屑于像斯大林那样事无巨细地经营党务,毫不介意地听任斯大林控制了书记处这个办事班子。斯大林正是利用掌管书记处的有利地位,悄悄地地控制了整个党组织。等到托洛茨基醒悟过来,一切都为时晚矣!

这又是一个不对称竞争的故事。自恃才高的党内军内元老托洛茨基,一直以为他的影响力远在斯大林之上,斯大林不敢碰他。但乘托洛茨基“昏睡不醒”的时候全面控制了党组织的斯大林,完全成了另外一个人,成了其实力、手腕都无人可比的第一号强者;托洛茨基原来以为稳稳在握的巨大影响力,完全转移至斯大林之手。此后两人之间不再有平等竞争可言,除了束手就擒之外,托洛茨基再无作为。

后来的历史——至少是到1950年代初为止的历史——是由斯大林的人写的,托洛茨基派的解释当然不起任何作用。因此,在后来很长时间内,人们只知道托洛茨基是一个阴谋家,是国家的最凶恶的敌人,此外一无是处!能怪谁去?

争夺身后名

这个标题一看就欠妥:身后之事谁来争执?其实不然,名人的身后之名不仅常起争执,甚至难免轩然大波!岳飞与秦桧的名誉,不就是一个至今不断的千年话题吗?当然,参与争夺的不再是当事人,而是他们的后人、追随者、或其他爱管闲事的人。

人们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历史是公正的!既然如此,历史就总值得信赖了。自知蒙不白之冤的刘少奇死前曾说:好在历史是由人民写的,似乎确信历史将还其公道。更透彻一些的人,就没有这样信心满满了:身后之事难说啊。如果由于某种特殊机遇,某人身后占据了一个好位置,那么就比他人有大得多的机会收获好名声。现在你应当悟到了:身后也有非对称竞争的问题呢。当然,这多半仅涉及名人;至于升斗小民,无论生前身后的名誉,都值不了一分钱!就是名人的身后名,也并不仅属于他们自己或者家人,同时也属于乡里、民族、社会、国家。这样,身后名就获得了某种社会价值。历史的公正,有助于伸张正气、弘扬道义,激励后人全心向善。

不过,我并不相信什么“公道自在人心”。千年之后,不明不白的事情只会更多,只是关注者越来越少罢了。历史的幸运儿只是极少数一开始就占据了某个“高地”的人。

美国的历史短浅,历史学家不免闲极无聊,不时将他们的几十位总统翻出来进行排队。你就真的相信,这样的排名公道公正、恰到好处吗?林肯的排名似乎总是靠前,甚至有时还超过“国父”华盛顿。我相信,主要的因素是他领导了南北战争而且殉职于刺客之手。这两件事情中的任何一件都是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他人就不可能与之竞争了。其实,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或者不同的视角看来,结论很可能不同。你就真的相信,无论功绩、道德、能力等等,林肯都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人吗?

肯定还会有多得不可胜数的历史公案,让后人苦苦追溯、百转回肠。中国历史悠久,这种事情自然更多。仅仅一部三国志,就有多少事值得后人评说?能够“皆付笑谈中”吗?并非只是历史学家感兴趣,就是说书人乃至闾巷小民,也不免有持久的兴趣。就有好事者给三国英雄排出名次,大多认定关羽是“第一英雄”!能够说,这是千古不易的公正结论吗?关羽辅佐“刘先帝”,而刘先帝复兴汉室这种“高大上”的目标,符合历代史家的正统史观,“与有荣焉”的关羽自然第一个沾光,这就让他捷足先登英雄榜了。有了这个优势,其他什么武艺、军功、义气等等,岂足道哉!你就真正认为,曹营的司马氏兄弟、孙营的周瑜、吕蒙等人,一定应屈居其下吗?

更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是当代大人物的身后名。稍有常识与尊重历史的人都知道,是哪些人将国家从大跃进、大饥荒、文革等等旷世灾难中挽救出来。但今天所有这些人要么被忽略,要么被彻底冷藏;而那个造成这一切灾难的人,反而在圣殿中独享尊荣。这场“身后名”的竞争结局就是如此,也不能不如此。试想,人家还“身在堂、像在墙”,还被万众顶礼膜拜着,其他人还有什么好说的!

非对称竞争舞台上的公平,原来就是如此,奈何?

Coin Marketplace

STEEM 0.28
TRX 0.12
JST 0.032
BTC 69380.97
ETH 3764.30
USDT 1.00
SBD 3.86